春运大军正一批批兴冲冲离开上海,回到走得再远仍记挂在心的远方老家;本该是他们中一部分的另一些兄弟姐妹,却留下了。这里,是异乡,也是新家。
今天起,本报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春特别系列——过年不回家”专栏,将目光和笔触投向留在上海过春节的外来务工者,不必豪言壮语,无须可歌可泣,他们在这里谋生、工作,他们为这里出力、流汗,这个城市离不开他们的辛劳、奉献。
让我们通过这份记录,在这里感受他们的欢喜、忧伤和期盼;
让他们通过这份记录,向远方送上自己的问候、祝福和孝心。
本报记者 陈杰
在上海打工的送水工梅建松,父母已经过世,有几个哥哥和姐姐还在河南老家务农。在他的描述中,家乡过年时候特别热闹。
如今在上海,他每天骑着“黄鱼车”早出晚归,走街串巷,流的是汗,送的是水。20公斤重的桶装水,他肩上扛一桶手上提一桶,2分多钟就从底楼爬上了没有电梯的7楼。来上海打工已经三年了,三年春节他都没回家,“因为过年还有人要打电话叫水,没人送不行”。在长宁区云雾山路上的一家水站,梅建松就是这么个普通的送水工。申城每天生产桶装水的数量记者无从知晓,但这些水绝大多数都要靠送水工送到客户手中。
爬七楼考体力
早上8时50分左右,梅建松开始他一天的工作。“老梅一直挺忙的,就中午吃饭的时候在水站里能呆上半个小时。”根据水站派单员的提醒,记者中午12点15分找到了梅建松。虽然只有44岁,可岁月沧桑已经在老梅的脸上留下了不少印痕。“每天一般要送70到80桶水,忙到晚上6点以后很正常。碰到最近有几天活儿多,晚上八九点才结束。基本上每天上班。”翻开水站的记录本,随便找几条记录:12月11日,116桶水,30箱瓶装水;1月14日,119桶水,9箱瓶装水。老梅一天完成的送水量相当惊人。
送水多,老梅不愁,愁的是老公房7楼的居民要两桶水或一桶水加一箱瓶装水,“经常中间要在三四楼歇歇脚,否则真有点吃力。”一边说,老梅一边从兜里掏出一叠送水单,指着其中一张万航渡路某号702室的送水单说。(下转A7版) (上接第1版)
三九天 汗淋漓
三年多前,梅建松一家从河南信阳老家来上海打工。老梅工作的水站送水范围主要是天山地区居民家庭和虹桥开发区的商务楼。
前段时间,天气寒冷,老梅感冒了,原因有点特别。因为连续奔波送水,老梅在三九天都是整天汗流浃背的,可一走进热空调开足的商务楼,就感觉浑身不对劲,脱掉一件衣服后从楼里出来返回到街上,温度一下子降低,就感冒了。不过,老梅没请假,一来水站只有三个送水工,断档不行,二来送一桶水才有一桶的钱,不能停。
从桌子上拿起一盒复方贝母氯化铵片,吃了一片,老梅就匆匆出门干活去了。
无功返 最闹心
春节快到了,许多水站关门歇业,可老梅工作的水站改为休息半天。“一方面春节放假,送商务楼的活儿比较少,另外下午也能和老婆孩子一道过年。”
送水的活儿一干三年多,梅建松最闹心的事情就是送水到户后,铁将军把门,无功而返,有时打电话联系用户,得到的回答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我出门去了”,有时甚至会接到用户投诉说“我在家里,没听到门铃呀”。还碰到个别时候,因为联系用户时间较长,停在楼下的“黄鱼车”上的桶装水被人顺手牵羊。
因此,梅建松最想说的心里话就是“您多一点理解,我少跑点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