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时分,忙碌了一天的沈成旸从办公桌前站起身,舒展一下筋骨,开始帮妻子准备床铺。夫妻俩以校为家的日子,已经过了4年多。
拿过多次国际首饰设计金奖的夫妻俩,曾经在美国拥有富足而悠闲的生活。2008年,一通来自沈成旸母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越洋电话,令他一周后火速回到母校,肩负起学校中国国家重点示范专业(首饰专业)带头人的重任。夫唱妇随,不久后卢蕙卿也回国相助丈夫。
一切从零开始
沈成旸办公室的墙角,放着一只窄窄的立柜。身材不高的他踮起脚,伸手拉开立柜上方的插销,放下后就成了一张单人床。
这张床,是沈成旸在装修办公室时特地为妻子设计的,他自己则睡沙发。两人的家在虹口,学校在嘉定,每天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从接下重担的那一天起,沈成旸就有了以校为家的打算。
母校创办首饰专业,一切要从零开始。建新的教学楼,设计专业教室,桌椅的尺寸、样式、使用的材料和摆放位置,每一间教室的设计和布置,甚至管道的布局,全都要他亲自设计。国家重点示范专业验收评审时,送审的佐证材料份数达到5位数,而整个团队只有7个人。工作量大到何等程度?沈成旸说,验收通过那天,学校的一位负责人曾感慨:“在座的各位朋友,我们今天成功了,但同样的工作如果再做一遍,我相信报酬翻倍也没有人愿意做。”
学生“订购一空”
沈成旸的努力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验收通过,在他看来,只有学生在就业时能顺利通过企业的“验收”,才是真正的成功。今年,他回校任教后的第4届学生还没毕业,已被“订购”一空。
“上海排名前10位的首饰企业首先招收我的毕业生,其中一半指明只招我的毕业生,学生提前半年就落实工作。”沈成旸不无骄傲地说。
学生是怎样学到真本领的?沈成旸说:“只要这边有学生在做首饰,我们俩就不能睡觉,因为随时随地要回答他们的问题。”有这样的老师,学生也珍惜难得的机会,常常熬到深夜。两个人在上海有很多好朋友,可回国4年多,他们没见过几个,“嘉定远,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我们耗不起。”沈成旸说。有朋友告诫他这个年纪不能再这么拼,可他只觉得停不下来。
多次获得大奖
夫妻俩是中国最早的一代首饰设计师。1976年,卢蕙卿从老凤祥工业中学毕业,进入老凤祥做首饰设计。沈成旸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也来到老凤祥首饰设计室,成了比他还小3岁的妻子的师弟。
“师傅喜欢她,把我的座位安排在她旁边,让她教我。”沈成旸笑着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两人互相吸引,走到了一起。
1990-1994年,沈成旸曾只身赴日本求学,卢蕙卿留在国内。那段时间,是卢蕙卿的创作黄金期,她设计的作品曾在1994世界黄金协会主办的一次比赛中拿到9个金奖中的3个,奖杯抱都抱不下,一时传为佳话。沈成旸的作品也多次荣获国际金奖、银奖。酷爱书法的他还屡获国际书法大奖。1998年,他和妻子移民美国。在美国的前5年时间里,夫妻俩为一家刚创业的珠宝首饰公司打造700多款首饰,为其创立品牌打下基础。在每年的拉斯维加斯订货会上,他们设计制作的作品都被摆进精品展区。
夫妻“珠联璧合”
两人的生活可谓“珠联璧合”,除了沈成旸在日本的几年,两个人从没分开过,他们的生活也从没离开过首饰。问两人各自有什么代表作,谁也说不出。“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合作的。我们从来没分开过。”沈成旸特别强调了后一句。
“这一件,她设计,我做的,那一件,我设计,她做的,更不用说创意时的讨论了。”在首饰教室,两人的座位也是排在一起,方便随时交流。
只是这样一来,一到妻子生日,沈成旸就开始犯难,想独自做一件首饰送给妻子吧,可妻子半喜半嗔地说:“这哪里是你做的,明明是我做的。”
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回国当了苦行僧,妻子多多少少有点怨言,可这不妨碍她对丈夫的关心,每天晚上炖一盅虫草,每天早上削一个苹果,雷打不动。
“倒是我,好像对她的关心比较少。”沈成旸充满歉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