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换届
新理念、新风格、新期待
此次两会上,将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坛吹起了改进作风、贴近民众的新风。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要容得下尖锐批评”的讲话,给希望推进改革的人提供了鼓励。新一届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施政风格,将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外公众都拭目以待。
机构改革
转变职能是关键
今年两会将审议、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年轻“海归”张扬盼望这次改革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世界银行去年做过统计,在加拿大成立一家公司需要5天1个程序,香港要6天3个程序,美国要6天6个程序,而中国需要38天14个程序。”
中国经济
寻求新动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50万亿元,7.8%的增速令世界瞩目。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部署是否会给世界带来“正能量”。俄罗斯《晨报》对中国扩大内需的努力充满期待:“曾将全球都淹没于中国商品海洋的‘世界工厂’如今有意成为世界头号消费大国,这已成为‘全球性利好’。”
反腐倡廉
“‘老虎’‘苍蝇’一起打”
去年以来,“表哥”“房姐”相继被查处,显示了网络时代反腐的新威力;“‘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给力表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让人们感受到新一轮反腐风暴势头正劲。人们更期待的是制度层面的新进展。如何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如何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需要两会代表委员发表真知灼见。
生态文明
雾霾考验“美丽中国”
笼罩14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受拷问。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国《洛杉矶时报》表示,公众的大声疾呼有望带来更加清洁的空气和更严厉的环境监管。
收入分配
深层难题待破解
历时八年之久,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终于在2013年出台。在温州一家电器厂上班的农民工于晓说:“从‘国富’到‘民富’,就要更公平地分‘蛋糕’。”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进一步调节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性收入比重等可望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
社会管理
实现公平正义要新办法
近几年,“网络问政”效果初显。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执政者的社会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说,当前的社会矛盾许多都由民生问题引发,解决这些矛盾,要立足公平正义,上升到制度层面。
民生期待
新老“三难”受关注
城乡医保覆盖13亿人,织就世界最大的养老保障网,保障房建设规模之大史无前例……近五年,中国的民生成绩单亮点频现。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民生领域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这‘老三难’还没抖搂清楚,‘养老难、入托难、出行难’的‘新三难’又摆在面前。”兰州市民李小强盼望两会上改善民生的新信号,对他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有所帮助。
新城镇化
重在实现“人的城镇化”
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到,尽管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但“2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尚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苏培科认为,要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造成的“伪城市化”,也要防止重走盲目扩张的老路,重在实现“人的城镇化”。
国际关系
和平路线一以贯之
“辽宁舰”下水,“运-20”起飞……中国国防新力量令世界瞩目。周边形势复杂,两会上会不会显示出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动向?美国智库凯托学会高级研究员泰德·卡彭特认为,世界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做一个负责任、具有建设性的大国。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陈俊侠 乌梦达 王艳明
(据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