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代表如何从预算报告中看明白“换届年”预算情况?三公经费到底是“分散表达”还是“集中展示”?财政转移支付如何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昨天审议预算报告时,从预算报告形式到预算编制内容,代表们提出了意见。
5年预算 新代表需要看见“全貌”
每届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年,就是两届人大的“交接年”,也是上届5年的“总结年”,财政部向全国人大提交的预算报告,其中的预算执行信息,怎么才能让“初来乍到”的新代表看得清楚?
“预算报告不止需要展示本年度的预算收入和执行,也要报告过去5年的预算执行,内容不必太细,但要有大类说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林是一位新代表,他说,新代表只有了解预算的连续性,才能更准确地审议“开局之年”的预算。
三公经费 集中说明有利于监督
三公经费,无疑是代表们最关心的。今年的预算报告中,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分布在各个部门的预算当中。“预算稳定资金,就像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三公经费没有集中,零零落落地散发在部门预算当中,就算我是专业人士,也看不明白。”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说,如果集中单独说明,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明白“晒三公”,更有利于人大预算监督。
“美丽乡村”要自强也要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跃明说,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美丽乡村”要发展,既要保护生态,还不能减少农田,“既要自强不息,也要财政支持,转移支付反哺新农村,预算编制科学点,蛮好。”孙跃明说。
特派记者 姚丽萍 邵宁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