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在BBS上红极的校园诗人,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她的作品,淡雅中带些哲思,偶有惊艳之感,然而我只记住了一句,“莫将世上寻常例,漫比心头第一人”,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我写了首无题诗,中间有一联“柳间难比指间月,眼底何如心底人”,也曾引人唏嘘。婚姻之事,往往是自己做不得主的,能与最爱之人长相厮守的,自古能有几人?或是此情可待成追忆,或是恨不相逢未嫁时,大半都是有缘无分。只因不愿屈就“寻常例”,所以才有这么多剩男剩女,其实何尝不是为着“心底人”空相守的痴情男女。
其实,跟孤独终老相比,“所适非人”、“同床异梦”未必更加幸福。说到“所适非人”,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朱淑真的自身条件与李清照有得比,家境好,能诗词,工书画,晓音律,在容貌上或许更过之,放到现在来说可谓标准的“白富美”了。李清照门当户对地嫁了赵明诚,写词大秀恩爱,朱淑真则几乎在用生命诠释什么叫“遇人不淑”。
朱淑真这样的才女加美女,对另一半的期许必定极高,其早年有诗云“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可见,至少一个重要的条件便是能诗善文,可与她心灵相通。然而,据说朱淑真最后却嫁了一个毫无情趣的粗汉,后人谓之“市井民家”、“村鄙可厌”,朱淑真心高气傲,必然不满,“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她常常在诗词里面挖苦自己的丈夫,认为两人不配。最著名的一首是“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大意就是说,我跟你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让我嫁给你,老天爷真是瞎了眼。
不少评论家对朱淑真扼腕叹息,猜测她是父母早亡,不得已才下嫁山野莽夫。然而据学者考证,所谓“市井民家”乃是后人的“脑补”,所谓“村鄙可厌”乃是朱淑真的“自黑”。其实,这桩婚事应是其父母本着“门当户对”原则的安排,朱淑真所嫁者是一仕宦之人,大约相当于公务员,并非毫不匹配。而且朱淑真整天能有闲心思伤春悲秋,足可见婚后衣食无忧。“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说处,已输汤饼试何郎。”一方面小资兮兮地自夸,一方面不忘挖苦自己的丈夫,这样的诗还能留存于世,她丈夫对她可谓宽容大度。即便这样,朱淑真还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在“作”了。
不过,朱淑真之所以要这样“作”,其实还是因为自己太有才,嫁这种毫无亮点的男人让她觉得亏了。她的理想型应是才貌双全的精神伴侣,而这样的人她还真找到了。“门前春水碧于天,坐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能合比做一对完美璧人,可见朱淑真对此人的条件十分之满意。两人也许秘密交往了一段时间,据说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便是写这段“婚外情”。但好景不长,这位情人大概为了仕宦离她而去。而她的出轨最终为人发觉,因此羞愤投水,“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虽然行为极端不可取,但在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如此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不幸福,毋宁死”,堪视作女性意识的觉醒。朱淑真还说“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放到现在,也是响当当的剩女宣言了。
只是世间本没有十全十美之事。说起朱淑真的择偶条件,我忍不住想到一个人,元稹。元稹是唐代著名诗人,风流才子,如果能跨越时空,来场“非诚勿扰”,朱淑真多半肯为他最后“留灯”。然而元才子早年生活贫寒,不知朱小姐愿不愿“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且当得知元稹在外还有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莺莺时,又会作何感想?倘若忍不住写诗骂丈夫风流薄幸,以元稹这般高的情商,定然容不得她“发布”,直接封杀,或是写首更厉害的诗把她“黑”得体无完肤。到时,朱淑真恐怕又要叹“所适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