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监管家长行为
路人陈小姐拍下了这段视频。一名中年男子大力拉扯一名两岁左右的小女孩,随后更飞起自己的单脚示意恐吓,其间更将女孩按在地下,并使劲晃动其头部。而路边的监控录像也显示,起初这名男子多次用手拍打小孩头部,事发5分钟后,男子更做出惊人举动,将小孩大力抛向空中又迅速放下,其间多次将小孩按倒。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十多分钟。经过众人劝解,这名男子放弃“虐打”,带着小孩驾车而去。
近年来,有关父母(监护人)虐打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将亲生孩子打死、打残的恶性案件出现,由此也引发了对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反思。有专家表示,虽然国家和地方都有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有相应的青保部门,却在虐打儿童这个环节缺乏相应的监管机构,主要是因为缺乏法律依据。比如,监管机构的责任主体是谁,它如何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调查、取证权,如何界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了才能算作虐打。这些都需要司法实践加以深入研判。
孩子最烦唠叨家长
耐人寻味的是,一边是屡屡暴出的“狼爸”“鹰爸”式的棍棒教育案例,另一边则是家长网友纷纷晒出的“科学”育儿良方。就在最近,一则题为《千万别做:这8件事会让孩子成绩差》的帖子也在网上疯传。这8件被认为十分糟糕的教育方式分别是:1.唠叨式;2.数落式;3.训斥、打骂式;4.达标式;5.疲劳式;6.包办、陪读式;7.催促式;8.愁眉苦脸式。
拿孩子们普遍最为反感的家长唠叨式教育来说,南洋中学曾就亲子语言沟通方式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96%的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等语句来指使孩子的行为;91%的家长“当孩子犯错误时常常唠叨、指责”。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撞上更年期的父母时特别容易产生的家庭矛盾,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说,家长往往会把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传染给了孩子,一厢情愿的越关心、越唠叨,反而会招来孩子的更抵触和更叛逆。
认真欣赏自家孩子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遇到了一位被她称作是得了“好孩子病”和“人家孩子好病”的父亲。在得这种“病”的家长眼里,往往更多看到的是自家孩子身上的缺点,并且不自觉地会暗暗地拿这些缺点去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久而久之就怀疑自家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是。
陈老师告诫这位家长:“你可知,这样的比较很伤孩子的自尊心啊,可能会让他经常处于一种慌张之中和对自己的怀疑之中,结果就是凡事容易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遇事没人给个明确的意见他就会没了主张。这是您想要的吗?请你试着换个角度看看,孩子身上是不是值得称道的地方有很多?你是不是可以认可旁人声声夸赞的孩子就是你家的宝贝呢?”家长要试着欣赏自己的孩子,要客观地评价孩子的努力和一个个目标的达成度,不要老是看到他还没有达到的下一个目标。
陈老师说,患“人家孩子好病”的家长,或许是“中国式家长”的代表,他们严于律己,顺带也严于律子,习惯性地带着放大镜看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其实,孩子往往会给点阳光就灿烂,他们(尤其是少年期的男孩)心底最大的期盼,也许就是哪天爸爸可以实事求是、很自信、毫不掩饰地向外人宣布自家孩子的好呢。
本报记者 王蔚
相关链接
8件事让孩子成绩差
1.唠叨式 家长若要想让孩子面目一新必先使自己发生变化,就要尽可能地剔除自己头脑里的旧框框、旧经验、旧模式、旧做法。
2.数落式 数落比唠叨更恶性,因为数落常常有谴责性质。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
3.训斥、打骂式 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更加厌学,甚至逃学。
4.达标式 规定孩子下次考试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各次要进入前几名。而孩子往往会因为心理上的压力使他很难发挥出应有水平。
5.疲劳式 超负荷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最终只能是欲速不达。
6.包办、陪读式 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7.催促式 “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这样的催促如果孩子听烦了,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
8.愁眉苦脸式 孩子回到家里,如果面对的是一张数落自己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 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