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国家发改委表示“4月起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不实。辟谣话音未落,地方“涨价风”便已劲吹,多地出现“抢气潮”。
“抢气潮”频现
每立方米价格将由2.2元涨至2.4元,上调幅度9.1%——天津9日举行的听证会公布了待批的天然气价格上调方案。
从4月起,长春将民用天然气价格从每立方米2元调整到2.8元,涨幅达40%;河北邯郸居民生活用天然气价格也“悄悄”涨价,每立方米上调0.2元。
而部分地方天然气涨价前数天,一则“4月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调”消息便开始传播,多地出现市民排队集中购气,甚至有人一次性抢购3000方气,几乎可以用十年。
面对百姓“抢气潮”,国家发改委和多地燃气公司对传闻进行了“辟谣”,但在一些地方反成“精准预言”。
一边是权威部门的“辟谣”,一边是多个城市涨价,这令不少消费者感到担忧。
上海市民胡朔梅表示,和用电不同,居民用天然气基本用于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很少存在浪费。如果气价大幅上调,对调节供需产生的作用微弱,却会加重百姓生活负担。
山东潍坊市民夏欣月告诉记者,家里每年用200立方米天然气,大约花500块钱。如果适当涨一点可以接受,但要是一下子涨太多,老百姓负担就重了。
目前,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已经出台,天然气价格改革有望成为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改的下一个重点。专家指出,“抢气”风波再次警示,公众对于能源价格焦虑情绪在上升,“改革简单等同涨价”的模式不该成为方向。
找寻利益平衡点
水电油气等资源类价格改革,关系多方利益。作为生活必需品,资源类产品价格既不能因价格过高而冲击基本民生;又不能让公用事业企业长期“扛”亏损;也不能让政府“大包大揽”,全由财政买单。
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认为,改革“平衡点”的关键,是在保民生与市场化之间要寻找平衡点,要让消费者享受改革红利而非一味为改革买单。
“‘纯粹市场化’的逻辑显然不能用于资源性公共产品改革。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制定阶梯性气价,科学、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轮资源价格的务实之举。”复旦大学教授丁纯说。
新华社记者 陆文军 刘雪(据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