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全球打击之路
过去航母战斗群之所以被视为美国武力干涉能力和打击能力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到危机地区,并依靠舰载机进行威慑或攻击。然而,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以及战略形势的变化,航母战斗群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首先,航母战斗群从部署地赶到危机地区至少需要数天,逐渐不能满足美国“掌控局势”的要求。其次,航母舰载机的作战航程有限,且不具备隐身突防能力,面对拥有中远程导弹攻击能力的对手时,优势并不明显。既然舰载机的打击力不足,使用陆基飞机就非常有必要。但在一个特定区域里,并不一定总是存在美军的陆基飞机,即便有,要想获得部署国的授权,从该国领土上起飞以及飞越邻国领空还面临很大困难。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6年4月“惩罚”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当时美军虽然得到了英国允许,战机可以从英国领土上起飞;但是法国和西班牙却拒绝美军战机飞越其领空,结果美军战机不得不多绕道2900公里。
也就是从那次行动后,美军认识到必须发展更快速的打击能力,减少对盟国基地的依赖。2003年,美国赋予战略司令部一项名为“全球打击”的新任务。次年,战略司令部拿出一份“全球打击计划书”。按照该计划书,用于全球打击的武器也包括核武器,但本文只涉及使用常规武器和战术进行全球打击。
朝鲜会成首个试验品?
香港《军事家》杂志指出,从纯军事角度看,如果美国想打击朝鲜的核资产,几乎所有的打击力量都可以来自美国本土。最可能使用的武器就是20架B-2隐身战略轰炸机。每架B-2能携带8枚重型制导钻地炸弹(每枚重约2吨)或1枚重达15吨的MOP巨型钻地炸弹。此外,B-2A轰炸机航程远的特点也可以增加打击优势。在具体行动时,日本和韩国领空可以成为B-2的进击路线,从东西海岸和韩国方向实施夹击。一旦面临这种状况,朝鲜的防空系统很可能顾此失彼。
除B-2轰炸机外,另一种可能被美军使用的武器是战斧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其后在不同的行动中使用了数百枚。2004年,一种新版本的战斧巡航导弹开始服役,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双向数据传输能力。作战时,新版“战斧”能在击中目标前经由卫星通信向指挥部传送目标图像,供指挥部实时评估攻击结果。新版“战斧”还具有“召唤导引”能力,即能在飞行途中接受新指令。可以设想这样一种场景:数枚新版“战斧”被先后发射,用于打击同一个目标,以便“确保摧毁”;如果该目标被前几枚导弹摧毁,则其余导弹中途解除原攻击指令,接受新指令改变攻击目标。如果某个重要目标在经历多轮导弹攻击后依然没有被摧毁,指挥部还可以迅速召唤正在附近飞行的其他战斧导弹继续攻击。
最有可能发射战斧导弹的平台是美国海军的4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每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可携带154枚巡航导弹。相比之下,美国一支典型航母打击群只装备120枚到180枚巡航导弹。
新作战能力有新问题
尽管美国的打击能力现在正处于质变过程中,但这种能力本身并不具有革命性。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B-2轰炸机执行洲际飞行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途中需穿越多国领空;用潜艇发射巡航导弹虽然只要几分钟,但要把核潜艇部署到位需要更长时间。因此,现在美国的全球打击能力似乎与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没有多大关系。
有消息称,美军正在研究一种新作战概念——快速全球打击。如果说B-2可以将反应时间从“航母时代”的几十天缩短到一天半,那么“快速全球打击”的目标是将反应时间缩短到一小时。其实,从技术能力来看,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洲际导弹就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是,要将洲际导弹用于常规战却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美国现有的洲际导弹全部配备核弹头,二是这些导弹的命中误差太大。为此美军设想为洲际导弹换装常规弹头和精确制导系统。
然而,即便技术问题都能解决,将洲际导弹用于“快速全球打击”依然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从世界各国不成文的约定看,洲际导弹的任何非试验性发射都被认为是核攻击。一旦其他有核国家误判,将导致可怕后果。美国军方曾提出几个解决办法,如:事先给其他有核国家打招呼,但可能泄露行动计划;另一个办法是将部署地点区分开来,或用不同弹道进行发射。不过,鉴于该方案的巨大危险,美国国会已明确表示反对将洲际导弹用于常规战,并称不会为该计划的研究和发展拨款。
专家认为,美国大力发展全球打击能力有操作和战略上的重要性:首先,允许美军从其国土上发起作战行动的国家正在减少,拥有全球打击能力就无需再与其他国家协商;其次,全球打击能力可以增加攻击的突然性。不过,此类攻击还涉及许多关键问题,例如:如何获取目标情报?如何消除对手的报复企图?攻击范围如何界定?全球打击并不是块魔法布或者能替代其他军事能力,它虽然能帮助美国消除进行军事行动时没有通道的障碍,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作战场合,只是作战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罗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