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说到五角场,大家马上可以说出许多标志性的建筑,什么彩蛋啊中环线啊,万达又一城啊,东方商厦等一系列的时尚之地。如果在五角场后面加一个“镇”字,叫五角场镇,大概就很少有人知道啦。
五角场镇在杨浦区也算是一个大镇,五角场是区政府派出的一个街道,而五角场镇却是区政府直属的政府机构,整个杨浦区十几个街道只有五角场镇是注明镇政府的。如果我告诉你上海体育学院(这里面有曾经的老上海国民市政府大楼)、第二军医大学(那里有飞机楼也曾经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更有国立音乐学院、图书馆等受市级文物保护旧址,还有近几年建设的黄兴绿地公园、院士风采馆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都是属于五角场镇政府辖区的,你就有概念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和任何一个都市文化名镇媲美的名镇,只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被那些时尚的标志物掩盖了。
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印象中一个镇字总会与乡镇农村联系起来,五角场与五角场镇虽只是多了一个字,却享受不同的名气,隔街一条国和路常常被划在了五角场。至今还记得,十年前搬迁至现在所住的市京小区后,到五角场派出所迁户口。五角场派出所的民警告诉我,你的户口所在地属于五角场镇管辖。这时候才知道,在杨浦区不只是有五角场,还有五角场镇。后来还知道,这是杨浦区所有街道中,唯一一个是政府直辖管理保留的以镇为名的政府机构,更是杨浦区内的经济强镇。
对这里,我很熟悉却又很陌生。熟悉,是我小时候常常与同学少年休息放暑假时到这附近抓鱼摸虾,捉知了蟋蟀等,那农田边上的小河是我们享受战利品的快乐地;陌生,是这里已经找不到农田水沟沟,而是一个个居民小区和一幢幢高楼大厦,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里已经成为无论吃住行娱乐购物都很方便的新天地。镇,只是人们心中“虚拟”的代名词。前两年与我们住在一个小区的还有农业户口,而今全部转为了非农业户口,是真正与农业农田脱离成为杨浦区最后的城镇户口居民。
住在这市京小区还可以听到正宗的本地话,熟悉的上海话和普通话,时而还会有日语、英语等外国话。居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里,也许是太熟悉了,周边许多有名的历史文化建筑,被人们疏忽了,遗忘了。对于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最难以接受的是,明明属于五角场镇却常常被人们说成是五角场。虽说只是少了一个字,那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