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镇位于湖北、重庆、湖南和贵州四省市的交界之地,群山环绕,地处偏远。这里,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国秦汉时代古城遗址。
2013年5月,里耶麦茶战国墓群、魏家寨古城遗址、大板遗址与墓群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这场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以里耶古城为核心的考古调查,永久载入史册。
人口数曾达5万户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穿过土家族风格的建筑,没有匆忙赶路的旅人,也没有高谈阔论的商客。空旷的街道边,斑驳的老屋前、幽深的小巷间,人们不紧不慢地晒着橘子皮、粉米条,制着酸萝卜、辣椒酱,时光仿佛猛然后退数百年,闲逸静谧。
很难想象,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这里曾是全国的人口大县。根据清朝嘉庆年间修订的《龙山县志》,里耶在战国时代已经建制,隶属于楚国一个叫作巫中的地方。当时,秦楚两国不断抢夺归属权,甚至导致激烈的烽火争端。
公元前223年,秦国征服楚国,将武陵山区纳入统一的帝国版图。2002年,里耶出土的36000枚秦简上,反复出现地名“迁陵”,回溯着这座古城的前世之名———洞庭郡迁陵县。
迁陵县与都城咸阳的直线距离达600多公里,然而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即使对偏远山区,也进行有效管理。秦朝在全国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规定每人必须登记入籍,隐瞒登记要问罪受罚。
根据秦简信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迁陵人口达到55534户,比汉代一个长沙国43470户的人口还多上万户。
古人也住两室一厅
夯土城墙、护城河道、排水设施、民居古宅,走进里耶古城,占地2万平方米的考古遗址将一座两千年前的县城推送眼前。
横贯东西的道路和纵通南北的街道在城中部交汇,路面还残留车辙的痕迹,东西连接城池和酉水河,南北则贯通古城内外,保存完整的城墙担负着防御外敌的重任。
在道路两旁,分布着大量的房屋和水井。民用住房、手工作坊依稀可辨,形制以木结构为主,当时房屋多以板瓦、筒瓦覆盖屋顶。此外,出土物中还有宫殿常见的云纹瓦当等构件,因此推测应为当地的官署建筑。
仔细审视,民宅皆与他宅隔绝,宅基主体坐北向南,垣墙环绕,宅内还有水池、畜圈等。“一堂二内”的结构类似于现在的两室一厅。由于处于丘陵地区,雨水充沛,为避免潮湿,当地大多修建楼上住人、楼下置物的干栏式建筑。
秦简弃置古井之谜
古城之内,总共发现7口古井,里耶秦简的埋存地即为“一号井”。井口2米见方,距地表井深17米,井底是原生的鹅卵石。这座古井结构严谨,用料考究,先是挖同心圆圈,后用木框套榫,再以43层木板叠砌直至井底,有别于普通的生活用井。
始建于战国,废弃于汉初。一号井见证了怎样的历史?珍贵的秦简怎会被弃置井中?为何记载在公元前208年戛然而止?一些秦简怎会有明显的火烧痕迹?皆是千古谜题。在里耶秦简博物馆,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演绎了这样一段猜测。
公元前208年,离秦王朝的最终灭亡还有两年时间。统治者的暴政,激起各地反抗,陈胜、吴广首举义旗,项羽、刘邦乘势崛起。战火将至,远离京都的迁陵县城危如累卵,咸阳却已无力调兵援救。
当地官吏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们要在城池被攻破之前,将迁陵县的重要档案全部销毁。起初时间充裕,重要文书经折断、火烧后投进这座城中最大的水井,然而随着战火越发临近,档案数量又过于庞大,成捆成捆的简牍来不及焚烧,便与地面上的垃圾一起,被直接抛入井底。
古城在里耶农民起义军的围攻下轰然失守,伴随秦朝的灭亡,迁陵县也逐渐淡出历史,而这口古井连同深埋的简牍,从此在废墟下沉睡2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