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受冲击大跌
央行上周五宣布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一步是放开贷款利率,消息一出,银行股就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利率改革影响最大的自然是银行。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央行这个举措对银行股是利空。从理论上来说,贷款利率下限放开会导致利差收窄,而后者恰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由此将影响银行的利润。
此外,贷款利率放开后,存款利率市场化也渐行渐近。作为借鉴,台湾地区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差快速由3.11%下降为1.41%,银行利润和风险把控能力都经历了极大挑战。
还有一个利空因素就是股市表现,很多人会根据股市涨跌来判断这个消息属于利好还是利空。遗憾的是,银行股在消息出台前后都是下跌的。7月19日A股尾盘银行股大跌被看做是市场提前反应。当天除工、农、中、建外,其余银行股跌幅都在1%以上,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跌幅更是逾3%。本周一,银行股又成为唯一整体告跌的板块。
短期业绩影响不大
的确,股市上的这种表现反映出市场对于银行股前景的忧虑。社会融资成本下行造成银行息差收窄,贷款企业风险偏好抬升的同时或带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行。一系列压力都将考验银行业未来的盈利水平。
然而,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吗?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李慧勇认为,这些影响更多是长期的,短期作用有限。因为目前信贷上浮居多,很少有触及下限。根据央行的统计,今年1季度贷款利率下浮的只占11.3%,下浮的区间基本上在0.9倍,很少有触及0.7倍的。因此,贷款下限取消之后,利率下行的空间不大。
刚刚过去的6月份,市场出现了流动性紧张问题,央行发布的上半年统计显示,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58%,比上月高3.6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82%,比上月高3.81个百分点。利率上升说明资金紧张,在目前资金紧张的背景下,银行怎么可能大幅下调贷款利率?
贷款目前还是稀缺资源,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不会在商业银行引发“减价战”,因此,短期不会对商业银行盈利产生很大影响。
价值回归潜力很大
如果银行利润目前不会大幅下降,那么,短期银行股的下跌只能说明市场担忧过度。的确,上市银行业绩高速增长也许很难再现,但只要业绩不下降,目前银行股的估值显然低估了。
以本周一收盘价计算,16只银行股市盈率普遍低于5倍,9只银行股股价低于净资产价格。如果目前股价维持不变,到半年报出来,随着业绩增长,银行股净资产将进一步上升,破净现象将会更严重。
市盈率、市净率如此“双低”的现象,在沪深股市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在全球股市中也十分罕见。目前,A股中破净最严重的是钢铁股,但钢铁股市盈率并不低,很多公司业绩亏损,市净率负增长,破净是可以理解的,而银行股市盈率则很低。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股大幅下跌并非因为贷款利率放开,央行这个政策是上周五才出台的,银行股之前就在下跌。银行股下跌最主要原因是市场担忧经济下滑不看好传统产业,转而追逐新兴产业股票。今年二季度,基金大幅减仓银行股转而加仓新兴产业股,造成了银行股的下跌。
但是,这不能说明银行股就不会上涨了,去年12月,也是在市场普遍不看好银行股的时候,爆发了一波银行股的行情,民生银行在短短的2个多月涨幅接近翻倍。
今年以来,创业板大涨,主板却是跌跌不休,如果主板要有行情,那么,银行股必然担当领头作用,因为银行股在上证指数中权重太大,银行股不涨,上证指数也不会涨。
种种迹象显示,2007年以来的这轮熊市正在走向终点,从时间上看,1993年之后的第一轮熊市持续2年;2000年之后的第二轮熊市持续4年;而2007年之后的本轮熊市已经持续6年。新一轮行情正在悄然展开,而这轮行情要发展,离不开银行股。
尽管本周银行股大幅震荡,但经历了种种利空袭击之后,银行股不会没有戏,价值最终都是要回归的。
本报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