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卡尔登大戏院:张爱玲在它面前挪腾而去
紧随何东别墅之后,1922年的9月,邬达克设计了卡尔登大戏院,又过了五个月后,1923年2月,卡尔登大戏院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与派克路(今黄河路)的相交处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那时候,我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最初这些年份,在上海,不懂行的人当然还浑然不觉,但懂行的人应该隐约感觉到拉斯洛·邬达克的厉害了。那是因为,他来到上海后接踵而至的四个设计,是分别展现了四种空间结构:大楼、别墅、学校以及大戏院,它们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设计建造时需要有各种处理,这就不仅需要建筑设计师的扎实功底,还需要他的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几刷子是决然不行的。
那时,我指的是在邬达克设计出何东别墅与卡尔登大戏院之间那段日子里,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只不过,脚踩故乡土地时,拜斯特尔采巴尼亚已经摇身变作了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那次回家,邬达克为已黯然离世的父亲奔丧而去,不由感慨万分。在父亲的墓地上作了痛彻心扉的告别之后,邬达克便在欧洲大地上作了一次范围极广的旅行。1921年的下半年,邬达克回到了上海。
他总是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先喝上一杯咖啡,随后坐车穿过上海潮湿的空气,前往办公室上班。在那里,他将自己完全地沉浸在工作中,一张又一张的设计图纸从他手中络绎不绝地流出。音乐是他不多的嗜好之一,他本人是个有着相当水准的小提琴手,最喜欢的是富有匈牙利民间文化传统的吉卜赛音乐和维也纳的华尔兹音乐。
1922年的6月1日,拉斯洛·邬达克与吉泽拉在上海结婚。与流亡至此的邬达克不同,吉泽拉出生于上海,算得上一个“新上海人”,她的故乡是德国的不来梅,父亲是来自不来梅、成功于上海的一个商人。
当邬达克与吉泽拉结婚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给自己的家庭设计了一栋房子,这房子的风格“融合了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的多重影响”,设计这房子表面上为了吉泽拉,他有义务也有权利要让吉泽拉高兴。但这房子还有着它的象征意义。上海,是的,他开始有了感情,有了妻子,有了家,那外滩的风吹上来,让他有温润的感觉。
1923年,在当时的静安寺路与派克路相交处的那个地块上,叫做“卡尔登”的大戏院已然诞生。开张那日,逐一进入“卡尔登”的上海男女都感觉到这里的与众不同:你可以分享最新的外国电影,你还能分享雅致的酒吧、迷人的乐池和一支素养颇高的乐队,特别让他们感到新鲜无比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卡尔登舞厅,1923年,当上海还远远没有百乐门、新仙林、大都会、仙乐斯甚至于丽都与大华时,卡尔登舞厅是要让他们“弹眼落睛”好一阵的。显然,这里更胜夏令配克、恩派亚、维多利亚一筹,这里或许将成为一个地标,是上海生活方式的一种说明。这种感觉是完全不错的,后来的历史证明,一直要到20世纪30 年代的南京大戏院、大光明电影院和国泰电影院出现,“卡尔登”才从江湖老大的位子上颓然倒下。
而对邬达克来说,他兴奋于电影院这种大空间设计,这种兴奋感让他在上海,以后还留下了1929年的浙江大戏院、1933年的辣斐大戏院,以及,对邬达克的建筑美学理念作出最深刻说明的大光明大戏院。
1930年,邬达克又设计了浙江大戏院。而在卡尔登大戏院诞生之后的第一个10 年,邬达克在辣斐德路上推出了辣斐大戏院。
先说一段历史上的逸事。拉法耶特侯爵出身法国的名门望族,父母早亡,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巨富”。北美独立战争义旗一举,他便撇下已有身孕的爱妻,于1777年横渡大西洋,投入北美的独立运动。
当年上海的辣斐德路即为纪念拉法耶特而冠名,因为由辣斐你先可以推导至辣斐德,而由辣斐德你又可以推导出法国历史上的这个大人物拉法耶特,辣斐大戏院的名字便出于此。1933年9月,由邬达克设计的辣斐大戏院隆重开幕,观众厅有两层,座位837只,属三轮影院,主要放映美国西部电影。1945 年至1947年,电影院又出租改演舞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