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一年,整治工作组撤离后,闸殷村的废品回收站、地下食品加工厂、乱搭建有没有卷土重来?那里居民的生活有没有回复原样?记者日前重访了闸殷村。
“城中村”有了物业
走进闸殷村,只见村口建起了围墙,设立了门岗,入口还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发布天气预报等信息。炎炎烈日下,从前“经久不散”的异味,几乎闻不到了。去年,1800平方米的违法搭建被拆除,村子里的道路宽敞了不少,打扫得干干净净,路旁围墙粉刷一新,上面是整治前后新老照片的对比;河道两边装上了防护网,河面上垃圾基本上没有了。
居委干部告诉记者,整治工作组撤离后,但镇里仍一周一次派人来巡视。17家废品回收站,除一家有证的,16家被取缔,没有再回来;违法搭建、地下食品加工场也没有回潮;乱堆物、乱扔垃圾的情况好多了,居民们渐渐习惯把垃圾丢进垃圾箱。
“这次整治的成果终于巩固了!”居民周良莉高兴地说:“我们闸殷村也有物业了!”长期以来,闸殷村由于以私房为主,没有物业管理,只有一些保洁人员清理垃圾。为了实施长效管理,五角场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实施封闭式管理,去年10月引进了物业,10多名保安在4个门岗24小时值班,机动车只能从一个通道进出。由于闸殷村的情况特殊,物业管理费由镇政府承担,保洁费也由原先的每年30万元增加到40万元,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城中村”更加整洁
环境变好了,居民们也想为自己的家园做点事。今年2月,闸殷村按照自然街坊道路划为4个块区,并成立了三支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逻队定时在块区内巡逻,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市容服务队开展环境卫生宣传,劝说居民不乱扔垃圾,查看卫生死角,还捡拾垃圾、清除小广告;自治互助队则在邻里互助、化解矛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还和居委会一起,联合社会组织为“外来娃”开展培训。
闸殷村在大整治后不仅没有回潮,而且更整洁、有序了。记者发现,更为重要的变化是人的心态的变化——从原来的得过且过、怨气冲天到如今的乐观平和、充满希望。本地和外来住户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彻底消除“脏乱差”而努力着。有几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原来垃圾收集率仅30%,现在已达到85%;今年上半年,闸殷村地区的案发率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下降了25%。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