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真正的书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认为,草根评论某种程度上对作家的意义并不大,主要对书的市场起作用,“如果这本书出来一点声响也没有,没有人批评,也没人说好,有时候作家还得找一点事情出来,挑起人家对他的批评,只有这样才会引起人家的关注。我想这可能是我们今天一个时代在转型过程当中必须要适应的一个文化现象。”
撇开鱼龙混杂的网络意见,即便在所谓的专业评论中,仍然大量存在借着书的名头来海阔天空谈自己感受的现象,陈思和说:“书评应该是在读者和作家之间,或者说读者和作品之间的一个中介,它是告诉读者这本书好在哪里。这就不是一个随感录的东西,要扣住书的主题来讨论内容,但我们恰恰缺少这样的东西。”英国文学评论家托比·利希蒂希也认为,真正的书评不是给自己看的,也不是给作家看的,而是给读者看的,“让别人享受和卖弄是完全不一样的,好的书评能够让人们了解这本书,而坏的书评只能让人们了解书评者的观点。”
呼唤伟大的书评
作家韩少功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学不是作家完成的,作家只是完成了它的前一半,有一句老话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好的书评作家是文学作品下半场强有力的参与者,但并不附庸于文学,“是智慧和智慧的对话,才情和才情的比拼,他们完全可以有各自的方法、理念和各自的解读。”
著名书评人小宝说书评是极其独立的写作,“书评的基本标准,就是它必须对评论的作品做出价值判断。你作为一个好的书评人,你不需要面面俱到,而且最好不要面面俱到。但需要对价值做出明确判断,而且做出明确判断时候不需要站在广大读者的立场,你必须要有独特的立场,独特立场是最可贵的书评人立场。因为这个书评本身作为一个作品的话,也需要考验。这就是考验书评人的眼光、修养和判断力。”
何为专业的书评
著有长篇小说《繁花》的《上海文学》常务副主编金宇澄理想中的书评应该处于更高的位置,担当一种思辨和促进的职能,“对于读者、编辑、作者给出可以借鉴的价值观,引导写作、阅读的中介力量,形成一个桥梁的作用。”
意大利现今最炙手可热的畅销作家保罗·乔尔达诺也梳理了自己对于专业书评的看法。他说——
■ 第一,要有一个大致的概念,这个书到底讲了什么,这个故事、情节、人物是怎么样的。
■ 第二,要告诉读者写作风格是怎么样的,以及这个作者怎么来表达,或者怎么来描述这个故事。
■ 第三,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我希望从书评当中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理解。是超出了我自己对于作品简单理解的层面。
■ 第四,就是把书放到整个历史的背景之下,放到文学史当中来看待,评价这个书。
如果可以从书评当中看到这四个方面,那这就是好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