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康健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介绍,2015年一批超龄“服役”的老书记、老主任将要退休,这些大学生社工能否扛下这份工作,就要看他们的工作“手势”能否和小区居民工作对接,看他们能否走到居民中去。
干活对“手势”
康健社区共有25个居委会,50名书记、主任,其中有15人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还有8人在超龄“服役”。前几年招的54名大学生,目前只有少数人选到了居委会正职岗位。该退的退不下来,该上的条件还不成熟,重要原因就是不少大学生居委干部对居民工作对不上手。
康健街道组织部门的负责人说,大学生居委干部给小区工作带来了不少活力和现代工作、生活元素。然而,居民区的常见工作还有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调解以及环境卫生、小区治安维护等,这需要居委干部到现场和居民一对一交流,而这对大学生居委干部来讲,干活的“手势”和社区工作还没对上。
串门对“口型”
街道负责人认为,不进楼道不知张三李四,不串门不知锅碗瓢盆,必须让大学生居委干部学会到居民家串门。老书记到居民家串门,说的都是“家常话”。大学生居委干部说出的“家常话”听上去是“客套话”,所以首先要学会和居民对“口型”。
串门还得对上居民的心思。2009年招进社区的大学生邱晓燕说,有些话,有些人听得进,有些人听不进,怎么拿捏好分寸是门学问。
有事要上门
平时要多串门,有事要多上门。身为寿益坊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大学生王珏认为,上门,是表明一种态度,不论问题能否解决,至少能让居民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王珏举例说,前阵子有两户门对门的居民先后打电话到居委会投诉,声称对方挂“照妖镜”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居民区书记王红珍带着王珏分头了解情况调解,第一次劝说无果。老书记和王珏再次登门劝解,一直劝导到很晚,终于打动了固执老人的心。王珏体会到,居委会的工作和商务楼的工作不一样,居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
特约通讯员 袁昭宇 本报记者 袁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