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会改变一座城市
但改变不了情感缺失
伊仁沐
■ 记录建筑历史遗迹 曹凡 摄
■摄影师 Andreas Bobanac通过镜头展示了建筑构造的魅力,置身于建筑之间,反而很难体会它是多么的雄伟,也很难欣赏到整体的建筑魅力 图IC
  ◆文清  伊仁沐

  正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中,在奥林匹克公园场馆呈现的徽派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摄影展再次让人们将视角投到了建筑摄影上。建筑本身可以是艺术的,而摄影的艺术则不仅是为了展现建筑美本身,更多的是对建筑在每座城市独特的语境中,带领观众去解读社会的剪影。

  【建筑也有魅力表情】

  城市建筑绝不仅是锦上添花的门面装饰,它反映的是一方精神,是在这里生活着的群体相互间的意识认同,所以说,建筑可以改变一座城市。怎么建构、怎样解读,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建筑的内涵也随之而生。 

  建筑由来之处是为了满足人类能够躲避大自然带来的各种不便和灾害,然而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建筑的要求早已变得丰富多样了。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是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科技的不断革新又让当代人对建筑产生了怎样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不算新鲜,至今在国际上它们依旧是建筑家、艺术家们争论的焦点,或许我们永远找不到标准答案,但是摄影家们用镜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的可能,不同的视角展现出建筑自古至今的传承、变革以及展望。 

  西方摄影家Andreas Bobanac以其独特的拍摄视角,将各种建筑不为人所熟悉的一面捕捉了出来。老式“田”字窗与最流行的落地玻璃窗各占半壁江山,单调的直线构图却在整体上让人感受到严谨计算带来的整齐利落与活力全开;西式建筑常见的螺旋式阶梯将人带进了弧线营造出的美妙世界,原本是众人焦点台阶不再出现,反倒是容易让人忽略的扶手雕花和明黄柔和的楼梯顶让人眼前一亮。时而大气蓬勃,时而细腻柔和,这些无一不是建筑的生动表情。 

  在不少建筑摄影中,日常对建筑要求的诸如高度、造型、功能等往往不是主角,因为建筑的真正魅力并非来自这些设计上的重点,这些所谓人心所向的要求往往只会让建筑迷失在宏大目标下,而城市真正需要的应该是时代洪流之中的人对所生活和工作的这个场所的理解和共鸣。 

  【为人而造为人而摄】 

  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十分类似,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且互相攀比着谁更高、谁更怪,城市内部比完不算,还要放眼中国,立足世界。而我们有不少传统古建筑,天南海北,更有各的时代,各有各的风采,却过早、过多地为这些“春笋”让道,成了再也无法挽回的文化缺失。新建的就真的是更好、更合适的吗?未必。 

  很多到过欧洲的人都会对那些发达国家高度“不发达”的城市建设感到惊奇,大一些的如西班牙、法国,小一些的如瑞士、斯洛伐克,在大多数城市中你根本看不到摩天楼的身影,相反,有很多城镇始终保持着几百年前的风貌,无论房子里的人和物怎样新潮时尚,对历史建筑的外观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 

  这些迷人的风情不仅吸引了千百年前的艺术家为其留下无数精彩绝伦的绘画为证,今天,它们依旧吸引着艺术家用新潮的相机记录下这不变的风景及当代人在精神和思想的变化。这不禁让我想到今年已经第五届的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一共吸引了全国120万人参赛,作品达到了200多万幅。这样的规模在中国摄影比赛中从没有过,虽说当中多少有些重在参与的原因,但这个结果让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建筑,发现古建筑留给我们的珍贵“宝物”了。 

  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过快,在建筑上曾经造成了不少无法补救的伤害,透过镜头,这些遗憾更容易被放大,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建筑不仅是砖瓦钢筋,还有继承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前世今生。 

  【艺术的拯救与机遇】 

  在现实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城市建筑多数是高大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一种笼统而宏观的眼光去审视周遭的环境,逐渐变得不善于发现,变得麻木。当你走在大楼下时,不妨试试用微观的角度去思考一番,也许或收获更多。 

  如果不是立足于最底层,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渺小,AndreasBobanac的建筑摄影正是将人带回了最初的原点,让人重拾最初那种对万物万事都抱有崇敬之情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看待环境。无论是明亮还是灰暗的色调,他的很多作品都将建筑与蓝天白云放在了一起,这似乎是一种暗示:当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取代了花草树木,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属于自然的空间,更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不复存在了。当我们意识到所在的环境已经变得如此冷漠,谁还能说不断推陈出新的建筑还能带给我们美和享受呢? 

  幸好,我们还有艺术来拯救,利用摄影、绘画、雕塑、影像等形式,当代艺术家们在忍痛揭伤疤的同时,也展开了积极的自我救赎。其中,摄影更能让建筑从建构到内涵,有更完整的诠释,摄影以一种形象的真实与变形,让人能更直观地进行观察与反思,无论是对社会还是自身,并且最终在整座城市中重新认识自我,更好地定义生活。这是艺术带来的机遇,更是填补冰冷的水泥时代所造成的情感缺失的尝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本期导读
图片新闻
建筑会改变一座城市 但改变不了情感缺失
“炸掉”烦恼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1建筑会改变一座城市
但改变不了情感缺失
2013-09-21 2 2013年09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