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李遊宇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的一个书香之家。这是一个与陶瓷颇有渊源的风水宝地。早在唐代,岳阳就以岳州窑烧造的陶瓷而闻名于世。
从第一次的大学专业课到现在的汉光瓷工作室,李遊宇与陶瓷已经打了近四十年的交道。如今他的首创汉光瓷已被海内外公认超越了中国明清官窑瓷器,达到当今世界瓷器的最高水准。
这四十年中他有过执迷有过怅惘,但那个关于陶瓷的中国梦却支撑着他越走越远,从未停歇。
1989年,李遊宇被作为交换教授,被派到日本大阪艺术大学讲授中国陶瓷。讲学过程中,每每提到中国陶瓷的悠远历史,李遊宇都会慷慨激动,但涉及现代陶瓷的部分,他往往感到汗颜。在拜访日本现代陶瓷的鼻祖山田光时,一句来自于山田光对于中国现代瓷器的质疑,重重地砸在李遊宇的心上,对于李遊宇来说,这种诘问虽痛,但早已复刻入灵魂不服输的倔劲儿,更加坚定着李遊宇振兴中国现代陶瓷业的信心。
从那以后,李遊宇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现代瓷器的出路。而一次日本的陶瓷实践课适时地给了他一当头棒喝,他如梦初醒:原来中国现代瓷器的症结在教育,而教育的症结在模式。
回国后,他开始潜心于中国现代陶瓷的创新性探索。为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李遊宇再度重走各大陶瓷产区,解读历代官窑,遍访民间艺人,挖掘瓷艺精华。最终实现了传统瓷器在技术和工艺上的创新,巧夺天工的汉光瓷横空出世,受到了国内外陶瓷界的瞩目与追捧。
此时的李遊宇并没有为如今的成就就此驻足,他清楚地知道要真正实现中国瓷器的振兴,仅凭他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专业性人才前仆后继的努力。日本的经验告诉他,过去师傅带徒弟父亲带儿子的传统模式必须打破,而各高校现行的理论高于实践的教学方法也有待改进。所以,李遊宇开始践行工作室制,为新一代的中国瓷人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与创作空间。
而此次“百名新锐计划”正是他为年轻的中国瓷人提供的一个展示平台,李遊宇说,上海陶瓷博览中心提供平台,就是让青年艺术家直面市场,把精力真正集中在陶瓷创作上,而不是放在市场运作上。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的展出中,李遊宇看到了希望,他欣喜地发现,此次的展出,“近亲繁殖”的关系已经开始动摇,一代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人正成为主力军。李遊宇说,这才是中国陶瓷未来的希望。
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一位大师为梦想的执着,为振兴中国陶瓷的担当。当然,这步棋,更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现代陶瓷的明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