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酱(下)
西坡
  文 / 西坡

  当各种名目繁多又时尚奇特的酱,在祖国各地大行其道并开始渐渐改变有些人的饮食习惯时,东北人对于大酱的热爱和忠诚,一仍其旧。

  大酱,一种由纯黄豆发酵而成的酱类。和做豆瓣酱等一样,它也需要经过煮晒,但过程略有不同:黄豆煮熟,待汤汁收干,熄火,焖至次日。豆呈红色。搅碎,码成砖形立方体(称为酱坯),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晾干,使每个面都干燥(芯子可能还湿软),约需三至五日。待到里面基本干了,用一层牛皮纸包裹着放一段时间,让它自行发酵,直到长出绿色的毛。等到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的时候,去掉包装纸,把晒好的酱坯放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一切不洁之物,包括纸皮。切成小块,放到坛子里。随即将大粒海盐按二斤豆料、一斤盐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用细纱布蒙在坛口,再放在太阳底下晒,让它发酵。每天还得用耙子捣搅,此时会出现一些泡沫,撇去,等到酱发(酵)能吃的节点,酱就会变得很细腻。

  大酱是东北人的性命,特别是农村,不可一日无此君,每餐必吃。

  我有个东北朋友在上海郊县某工业园区工作,几年前的一天,他突然跟我说起其侄女考进了在杭州的浙江省某机关的公务员。恰好我跟这个机关的一个处长有些拐弯抹角的关系,他便拉着我去杭城拜访一下,说是“小姑娘一个人从大庆考到南方,独自生活,要请领导多多照应”。那天我看他提了个脏旧的破袋子,就有些嫌弃他。他跟我解释:“这是大酱,带给侄女。哎呀,咱东北人离不开它啊,一天不吃,心里就发慌。”他要分给我一些,我婉拒了,不是歧视,是不知道咋办:如果已到了酱发的阶段,东北人多是用生的蔬菜等来蘸着它吃,我们没有这个吃法;如果还在酱坯阶段,接下去,在东北人那里驾轻就熟的活儿落在我手里便是麻烦,便是遭罪。我看他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一袋大酱,就明白了这个“礼物”的分量。

  现在,“哈日”“哈韩”的小青年不少。试试看,请他们吃东北大酱,恐怕其多半敬谢不敏,甚至逃之夭夭;倘若改以日本味噌汤或韩国大酱汤,情况就大为不同。殊不知东北大酱和日本味噌酱、韩国大酱,几乎没什么两样。

  这真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讽刺!

  回到开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按现在的说法,酱,就是以豆类、小麦粉、水果、肉类或鱼虾等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状调味品了,那么,酱油不是被排除在外了吗?谁说的?“七事”中的酱,自然包括酱油了。

  酱和酱油,好比皮毛的关系。酱是皮,酱油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酱油从何而来?从酱中取出。“取出”一词,说来简单,其实大有讲究。

  常见的有三种:低盐固态工艺,浇淋工艺,高盐稀态工艺。看上去很专业,其实,获得酱油的途径,不外乎泡淋和压榨酱坯。从前农家做酱油,方法也差不多,没什么神秘可言。

  深色酱油和浅色酱油究竟有何区别,这是人们有点迷惑的。一得看酱坯是用广式高盐稀态法还是日式高盐稀态法发酵。一般说来,“广式高盐”采用常温发酵,自然晒制,风味一般,而颜色较好(适合做上色酱油产品),但受发酵设备及天气影响较大。而“日式高盐”采用保温、密闭、低温发酵,发酵周期较长,颜色较淡,风味香浓,适合做生抽、味极鲜等酱油,但投入相对较大。二得看彼此的渊源,比如老抽是一种浓色酱油,但它是在生抽的基础上加焦糖色,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

  改革开放以后,访日归来的人通常要带些日本酱油回来,据说质量怎么怎么好;而人们在吃日式料理时,又以日本酱油为不可或缺之物,这就给人一个印象:孔子老早就说过的“不得其酱不食”,大概指的是日本人吧。

  然而这是不确的。日本著名作家陈舜臣在《美味方丈记》中说,“盐与胡椒——不论哪家西餐厅都会备有这两样调味料,简直就像双胞胎一样,放入相同的容器中。如果是玻璃容器,装胡椒的瓶稍呈灰色,很容易分辨出来。如果是塑料瓶,或是典雅的木制容器,由于看不见里面,就不知道哪个是盐,哪个是胡椒。这时,只要再仔细看看,就能发现某个地方标有英文字母。大写字母S代表盐,P代表胡椒。中餐里与西餐的盐和胡椒相当的东西是酱油和辣椒。也许可以说,酱油和辣椒正是中国饮食生活的基础。酱油和辣椒各放在小碟子里,可以供人自由取用。日本是不是好像没有与之相当的东西?酱油也基本上是做菜的人在厨房里调味时使用。芥末和酱油倒是会随着生鱼片一起上,不过也并非什么料理都会用到。这么一想,日本似乎没有像西餐的S和P、中餐的酱油和辣椒那样的‘餐桌之友’。”

  陈先生的话自然是权威。难道你认为自己比他还了解日本?

  中国人的“餐桌之友”之一,是酱或酱油,这是毫无疑问的。“酱文化”也是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推动的,但是,像被柏杨先生痛诋的所谓“酱缸文化”,却要远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特稿
   第A05版:特稿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家装专版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社会与法
   第A28版:东方大律师/社会与法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世经经纬
   第B04版:自贸之窗/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自贸之窗/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股市大势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证券指南/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升值空间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城里城外
   第B16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4版:家装之窗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8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30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31版:好吃周刊/酒旗茶垆
   第B32版:地产资讯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3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4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5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6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7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8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美味熟醉蟹
关于酱(下)
图片新闻
本期导读
吃鸭 去良轩餐厅
新民晚报好吃周刊B25关于酱(下) 2013-10-11 2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