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受不了半夜三更看到朋友在微信上发美食,我也是。都钻被窝里了,浑身上下充满了睡意,唯独不受大脑控制只由植物神经控制的胃却被勾引得异常躁动起来。
尤为可恨的是,你要发些个鱼翅、鲍鱼、冬虫夏草炖天鹅,我倒不怕,反正吃不起也不想吃。最怕人炫在哪儿吃到好吃的面条啦之类的,这才是咱贫下中农的最爱啊。
前天,看到朋友微信上炫耀呼男唤女半夜里去某处吃油条豆浆,那个美不滋滋、图文并茂,惹人恨得咬牙,还不争气地咽口水。
大饼、油条、豆浆,小时候常吃,也不觉得有多好吃,只是觉得比泡饭好吃。现在成了夜猫子,我更难得有机会吃到只有早市才有的地道的大饼、油条、豆浆了。于是,它们便成了我最期待的美食。突然间发现竟然半夜里也能吃到这些,大喜!
我很有修养地忍了一天,到了昨天半夜,驱车直奔那从未去过的虹口区某角落,只见那里一溜的桌子、凳子摆开,全是人。买油条、大饼排队,店小二态度还很爱理不理。没办法,人馋三分贱。
风卷残云般地吃完了,香!定下心来,四处张望,发现店家竟然张贴告示,此处有免费WiFi,而且发微信微博可以打九折。会做生意!
大饼油条店,过去多为夫妻老婆店。好吃的小食店,大多是家庭经营的。这种店做的吃的,必有独到之处,否则无法生存。我曾在老城厢吃过一位80岁老人做的大饼,又松又香。一口苏北口音的老人一个劲的埋怨现在那些“外地人”做生意不地道,急功近利,偷工减料。最后,他叹息,孩子们都不愿意继承他这行业了,而且他的店铺不知何时就要被动迁。
特色小吃的味道,是一个地方祖祖辈辈的记忆。城市的动迁,迁走了许多记忆。但愿,以后这座城市可以慢慢安宁下来,给一些小吃店、小手艺店一个安稳的环境,让它们一代又一代,在同样的地方,给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延续同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