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很是引起轰动。内容说的是意大利的3个正常人如何成功从精神病院走出。
造成3个正常人被关进精神病院,是由一个运送精神病患者的司机因工作疏忽,半途令病人逃走,为交差而许诺免费让3个正常人搭车造成的。接下来发生在3个正常人身上各自不同的命运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甲努力想证明自己没病,当他第14次讲的时候,护士给他打了一针;乙冷静地告诉医生,他是社会学家,知道克林顿、布莱尔,当他说到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护士给他打了一针;丙进来后什么话也不说,该吃吃,该睡睡,医护人员无论为他做什么,他都说声谢谢。结果到第28天,医生就让他出院了。”随后,其他两人得以救出。
丙之所以能成功突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会了“忘却”,“忘却”自己正被精神病的角色,他不想也不去证明自己,依然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该吃吃,该睡睡,该说声谢谢就说声谢谢”。如此这般,医护人员就以为这个“病人”已与正常人并无二致了。因而丙比甲与乙两位早早出院,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否则,一味认定自己已被套上精神病的枷锁,就会千方百计去证明,去挣脱。殊不知,精神病患者通常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有妄想症,且总是说别人有精神病而自己没有,并想尽办法为自己开脱。于是,越想洗清自己,却不免越描越黑,越让医护人员觉得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病人。
出于某种考量,为达到某种目的,人有时需要“忘却”,或“忘却”被冠以特殊角色,或“忘却”真实的自己。然而,这说说容易,做起来挺难的。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时免不了出洋相。自然,当年连司马懿亦未能蒙混过关。相传曹操征召司马懿入朝为官,司马懿装精神病不肯报到。曹操不相信,暗中派人二十四小时监视。老司马倒也能装,一直未露马脚。可是七月初七那天,司马懿竟将家里的书拿出去晒。于是,曹操抓住了把柄,裁定司马懿脑子正常。就这样,他不得不到曹操那里报到。“细节决定成败”,司马懿之装精神病所以失败,输就输在“七月初七”那天晒书这个细节上,因为他是读书、爱书之人,传统七月初七的一项重要习俗,就是“晒书”。假若司马懿脑子不正常,不必说他会淡忘这个习俗,即便记得,也决计不会去晒书。正是通过这般逻辑推理,曹操才“裁定司马懿脑子正常”。然而,与其说司马懿输在细节上,倒不如说,他输在无法“忘却”自己上,至少他没有完全“忘却”自己,因而才会在七月初七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情不自禁地丢弃精神病的伪装,以一个正常人的姿态出现在晒书场上了。
由此观之,学会“忘却”确乎是一门艺术。但尚需一提的是,“忘却”的时候,必须百分之百“忘却”。否则,你终究完不成任务、达不到目的。但该从“忘却”中走将出来的时候,则要及时走将出来。因为一旦痴迷其间而“醒悟”不过来,有时不免闹出笑话。曾听说,有位演员在戏里表演的是伟人的角色,可到了台下,在现实生活中,却依然生活在“伟人”中,且每每以“伟人”自居。有时,竟还带着“伟人”角色“走穴”商业,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吗?这样的表现,其损害的又何止是自己的艺术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