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到港岛探望外孙女。二次入港已熟门熟路,下了飞机径直乘上城际大巴A10线,40分钟车程到达西环联邦新楼站点,见到已等着能呀呀发声的小天使心情自是高兴。不劳家人来机场接,又轻车熟路,当然缘于香港便利的公交工具。
漫步香港,穿行于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森林丛中,你会赞叹司机们高超的驾技,体会出车速、不堵车的公交便民效率。如果说竞争社会突出“快节奏”特性的话,那么追求效与能完美的结合才应该是竞争的最高境界。当你置身香港公交之中,感悟便会由衷而生。
那天出行安排很满,下午因去南丫岛探视一义工社团,按上海人思维,自驾车或打的,赶早先办完市区事后就可笃悠悠。而家人提议公交之行照样不误事,并在手机上标注好出行线路。9月30日香港仍是工作日,7点许,有轨电车站头几乎无人。不一会“当当车”进站,也许时间尚早,我没立即上车,忽然瞥见那电车门还开着,迟疑中我突然领悟,于是立即摆手向司机示意。“当当车”离去后,我好奇地对串在铁杆上的公交车站牌翻转着,尽管内容与上海公交站牌差不多,但红黄蓝黑相间的标注却有些许不同,如有高峰、低谷之间的车次时间频率之分,又有站点距离之间的价格之別,特别是用排序的方法对站点进行标注。比如西环的卑路乍街三站同名相交,用序列号就不容易搞错站头了。此外,还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立即显示出本车到站的精确时间。
此时“当当车”进站了,恰好4分钟,挺准时。早晨8点前在香港还属低谷,公交车频次大多在四五分钟,个别线路稍长或者乘客不密的线路甚至有二十分钟一班的;高峰期则车与车间隔期密度增大,约二三分钟一班。公交车还有大巴、中巴与小巴等五种之选,又有价格之差,速度之分,舒适之别,让乘客各取所需。香港双层大巴较多,车厢大多辟留残疾者或行李区域,方便乘客摆放,上车后乘客大多又往上层乘坐。邻家年轻人告诉说,往上层是把低层让给老人,或有需要的乘客乘坐。
一切按部就班,我感到这也与车上的装置有很大的关联。扶把上相隔一米即设置一个红黄相间的“STOP”按钮,需要下车只要伸手一按,红色的信号马上在司机驾驶室显示,同时车门口闪烁。可谓一人按钮,众下车乘客都受益,那么你无论在车厢何处,都可不慌不忙下车了!
公交车是公众聚集、分流的平台,它传播公序良俗,如“说话或手机声音请放细”等,也弘扬法律,比如“防性侵”“毁坏巴士乃刑事罪行,违者可被判监禁”。
乘坐香港公交你可以从容不迫上上下下,一路还有旅游观光之乐。当然有一例外恰巧让我撞见。那天去薄扶林“棚户”采风,一年轻爸爸不会折叠童车,挤不进只开一扇门的车,前后差不多二三分钟,那大巴司机若无其事。我下车帮助折叠并对司机说:“先生,多开一扇门不就解决问题了。”那司机正襟危坐。那年轻爸爸见车厢内人不多,放开童车重新折叠时,那司机竟然停车走上前来说“必须收叠”,态度十分不友好。
这一幕又让我感慨,硬件已无可挑剔,便利性也可褒奖,然而如何更人性化,特别对婴儿车,似乎还缺点内心的认同感。在欧洲,司机甚至会下车来帮年轻的父母把童车搬上车。当然,乘坐香港公交十分经济还是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