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是国际盲人节,与盲人有关的新闻自然也多,其中有一则让笔者惊异:我国的盲人,绝大多数都不走盲道。北京有一位盲人甚至说,走盲道无疑是自己“作死”。
怪哉,盲人不走盲道,缘由何在?是盲人不守秩序,故意要我行我素吗?我想不会。那么是盲道不足,盲人“无路可走”?也不是。据媒体披露,目前全国各地城镇中,盲道铺设量已走到了世界前列。看来,我们只有从有关部门的民生观中找原因。
从笔者所能目及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盲道建设确是进入了误区,具体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使用。可以这样说,由于我们在盲道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把盲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使得已有盲道存在着种种怪象:其一是盲道的安全隐患突出,比如有不少“断头盲道”,最终到底想把盲人指向何方并不明确,不但没有使用价值,反而还增加了安全隐患。其二,盲道的铺设与民生工程脱节,各地的盲道都存在铺设面广,铺设细节差的情况,有些城市将盲道铺上了过街天桥、立交桥,却忽略了与银行、医院等日常生活配套设施门前的盲道对接,这恰恰与盲人的出行习惯相悖。其三,盲道被任意侵占现象严重,不仅停满了自行车、电动车,有的甚至停上了汽车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有的被消防龙头等公共设施占用。
凡此种种,都足以让盲人对盲道唯恐避之不及,而盲人不愿走盲道的事实,又折射出有关部门的民生观和政绩观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