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门头成幽巷死角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天潼路(浙江北路至福建北路一段),马路南侧的大片石库门老房子,十之七八已经拆迁,碎砖乱瓦,断木残墙。
记者从一条残存的窄弄进去,向南一直走到废墟深处,穿过一间拆掉一半、已被掀顶的过街楼,回头一看,写有“慎餘里”三个大字的门头还残留在顶上。傲视依然,然而热闹不再。临街的房屋更是被拆除过半,有些地方仅剩宅基。当年慎余里最热闹的大门,成了幽巷最深处的死角。垃圾遍地,废墟一片。“太可惜了。”报料人王先生说,至少应该把这门头收存起来。
战争炮火中完好保存
慎余里是上海曾经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有7条弄堂,伫立着约50幢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建筑,规划严整,全部为双开间一厢房。每一幢房子清一色青砖到顶,楼顶有晒台,2楼有钢筋水泥结构的阳台。
记者查询到,慎余里所处街区旧称“唐家弄”,位于苏州河北岸,因唐姓商人最早于此修筑里弄住宅而得名;小刀会起义后,唐家弄所处区域被强行纳入美租界。1860年起,这片地界的旧式里弄建筑开始兴起,逐渐繁荣。闸北原有众多石库门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炮火炸毁,唐家弄因为当时处在租界,得以保存,是闸北区为数不多被完好保存的石库门房子中的精华。
“解释”未出已拆剩无几
据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官方网站公布的《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上海共有4422处不可移动文物,慎余里是其中之一,注明“民国”“北站街道”。
穿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衣的慎余里是怎么被拆掉的呢?昨天,记者联系上海市文物局和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得知,2007年底至2008年,闸北区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了一次区内文物点的普查,有一定历史价值的都被列为“调查点”,共有70多处。这些“文物点”经上海上报国家,未被筛除,均被认定并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尴尬之处在于,设立文物点并作调查时,慎余里地块已经被计划将来建设浙北大绿地,动迁工程已在逐步展开。2012年底,上海市出台“解释”,表示对于类似慎余里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并非不能拆,但不能随便拆,要“一事一议”,且经过专家论证和行政审批。此时,慎余里早就拆得差不多了。
相关部门称异地复建
随着居民搬走、搬迁铺开,慎余里渐渐成了一片废墟。不过热心上海弄堂建筑的读者王辰质疑:这对《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如何“交代”?
对此,昨天闸北区相关部门解释,慎余里一部分有价值的建筑将在浙北绿地建设后,予以异地复建。目前已有选择性地将拆下的房屋建材编号保存。
读者王辰认为,拆除慎余里这样有代表性的石库门是一种短视行为,为什么不能以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形式来保护整片里弄区域?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