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来到松江,撷取艺海中两朵浪花,体验松江残疾人的文化成果——
这几天,松江方塔公园正发生着变化:一个精致布局的院落做了调整,一些工作人员搬进来各种展品,几个残疾人忙进忙出招呼着什么……常在公园里健身的市民好奇询问,得到的答案让他们吃了一惊:“在这个闻名上海的景区里,12月初要开出一个残疾人文化园,专门展示残疾人才艺,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免费活动的场所。”在著名景区里专辟残疾人文化天地,这是松江区继对残疾人实行免费游公园政策后推出的又一项文化扶残新举措。
来工作室里学漫画
65岁的肢残人老朱是个农民,握了一辈子农具,双手粗大有力,不过,最近,他拿起了轻巧的画笔。65岁当起漫画班的学生,老朱自己也说“做梦都没想到”,不过,每周来松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里的李明新漫画工作室学一堂漫画课,“交关有意思”。第一次上课是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为了不迟到,老朱提前2小时,从叶榭镇的村里换乘几部公交车,才找到位于松江新城的服务中心。
李明新漫画工作室是上海郊区首个残疾人漫画工作室,建成于2011年,带头人李明新和几十名学员都是残疾人,其中不少学员还是没有绘画基础的中老年残疾人。对他们来说,虽然不能靠漫画谋生,却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所以学习起来十分投入。在聋校读高中的小唐姑娘从小喜欢画画,母亲从助残员口中听说开班的消息后,不仅帮她报了名,还陪她来上课。
漫画还能开发智力,这是李明新的意外发现。曾经有一次,他和“阳光之家”的老师一起教智障学员投篮,学员始终听不懂他们介绍的动作要领。李明新灵机一动,提笔画出一张投篮动作的图解漫画,没想到,学员们一看就懂。受此启发,李明新时常用漫画辅助工作,比如一旦“阳光之家”学员之间闹矛盾要吵架,他就在纸上画下“心碎了”或者“气球爆炸”的漫画,相比讲大道理,学员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形象生动的教育方式。
李明新是龙潭居委会助残员,小区里有一个智力残疾人小朱,李明新时常用漫画启发他。久而久之,小朱家人发现,他不但能够明白李明新老师的意思,还能够与周围人交流了,后来,他还在区里的特奥比赛上获得兵乓球比赛铜牌,家人欣喜地说:“是李老师开发了小朱的智力。”李明新还有一个60余岁的聋哑学生孙阿姨,上课时,两人用手语比划,用漫画“说话”,孙阿姨进步很大,作品还发表在《松江报》上。
传承非遗丝网版画
丝网版画是松江的一张文化名片。早在1980年代,松江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却曾经一度停滞发展,全区仅十余人在没有工资、没有销路的情况下坚持创作。不过,近几年来,乘着入选区级非遗东风,丝网版画再度焕发青春,而在其中发挥重要力量的,就有一支残疾人创作队伍,其中,残疾人张玉良还被评为非遗传承人。
先天性脊椎弯曲的张玉良,学习丝网版画始于30余年前。原先就职的工厂倒闭后,他多次求职碰壁,不得不放下画笔开起猪肉铺。几年前,启蒙老师找到他说“丝网版画将迎来新的时代”,希望他重拾画笔。为了打消他的顾虑,车墩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帮他一起吆喝卖猪肉。张玉良被打动了,激情再次点燃,每天提前收摊,赶到文化馆学习丝网版画,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去年起,松江区残联为提升残疾人就业和文化层次,投入15万元,配备制作设备,聘请松江版画院画师钱斌开班授徒,40余名残疾人先后报名学习,作品不仅在松江区办过展览,还有3名学员的作品入选2013全国农民画联展,并由主办方收藏。现在,他们的一些作品还被开发成艺术衍生产品,成为松江人礼尚往来的珍贵礼物,把松江的传统文化散播各地。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