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成独特“舞蹈手语”
韩佳嘉老师个子高高的,从华师大综合艺术舞蹈系一毕业就来到第四聋校,负责音乐课程的教学。
聋校共有80多名不同程度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学校从各个年级抽出20多名对舞蹈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了舞蹈队。同学们大多几乎听不见声音,在带领孩子们参加演出时,现场音乐的节奏、紧凑的节目安排,使得韩老师和学生手语交流的时间很短促。口头一句话的内容,往往手语需要打出一长串的手势,才能完整表达,常常是刚刚一句话的手语打出,歌词却已经过了两句。由此,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知道含义的“舞蹈手语”就应运而生,一个动作代表一个节拍,学生们应着手势的变化,随着节奏的改变,跳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
敲开无声世界大门
陈敏老师原来是上海一所普通学校的音乐老师,进入第四聋校后,主动挑起律动课和舞蹈课这两门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最为困难的课程。
学生们只能听到一点点声音甚至完全听不到,对音乐缺乏具体的概念,陈老师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先是在每周两次的律动课上反复用一张张图片做的认知卡,“鼓”“踏鼓”“节拍”等让学生脑子中有个印象;再是把鼓拿到班级里,一边敲鼓,一边让学生把手放到鼓面上,感受鼓面在敲动时产生的震动。“他们虽然听力困难,但是能够感受到打鼓产生的音波。这就是他们无声世界的音符。”通过鼓面震动的不断变化,陈老师渐渐让同学们知晓、明白了什么是音乐的节奏。
接下来,就是最难的舞蹈教授环节。学生听不到音乐,就没节奏感,跳舞时很容易快一拍或是慢几拍。通过特殊的辅导后,现在基本每一个学生的动作都跟上了节拍,找对了节奏。
在两位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舞蹈队的孩子们取得了多项佳绩:参加上海市盲聋学校文艺汇演;代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黄浦区分会献演《感恩的心》;参与上海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演出……当掌声响起时,看到孩子和家长们脸上绽放出的欣喜笑容,两位老师的心里也涌起一股成就感。
通讯员 李先元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