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汪浩建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汪浩建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汪浩建议——~~~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汪浩建议——
公共机构厕所应更多对外开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汪浩多年从事社区服务设施研究工作。在清华大学读硕士时,他曾就北京公厕写过论文。来上海后,对本市公厕建设也有不少思考。 

  “感觉上海的公厕数量比较少。”汪浩分析,一方面,因为上海的老城区面积小,没有私家卫生间的里弄已经很少了;另一方面,也和很多公共服务机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有关。“就拿我住的小区来说,是2009年新建的,小区门口就有居委会,可是居委会厕所不对外开放,附近还贴着‘请不要随地大小便’的标语。”汪浩分析,标语可以理解为少数市民素质不高,但换个角度看,也是由于小区没有给大家提供足够方便。“如果有地方上厕所,谁愿意随地呢。所以,要给上海公厕提建议,首先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机构卫生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

  另外,汪浩指出,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需要提高。“比如,轨道交通站点内的公厕,一是提供的服务有限,我就从来没有看到过保洁人员;二是厕位数量也有限,比如四线换乘站点世纪大道,只在6号线那里设置了一个公厕。” 

  第三,从设计的角度考虑,他认为,目前上海公厕的标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上海公厕指示标识的数量和清晰度都有待提高。”汪浩说,在指示系统的设计应用上,上海地铁是很好的榜样,有专门的标识,地面上有明显指示牌,不同线路有色彩区分,设计上也各有特色。

  “北京奥运会期间,鸟巢的公厕就专门设计了男女小人,我们也可以尝试换掉现有的男女标识形象,换成活泼的卡通元素。另外,可以用色彩做模块化区分,不同区域或不同用途的厕所用不同颜色的地砖、墙面颜色标识出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市场之窗
   第A2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6版:读者之声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广告
让公厕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公共机构厕所应更多对外开放
上海公厕的历史变迁
新民晚报焦点A05公共机构厕所应更多对外开放 2013-11-26 2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