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逸览:逸笔纵横 览观今古
方翔
■ 唐逸览近影
■ 《世纪新花》
■ 《烂漫春山》
■ 《月季螳螂》
■ 《上海三宝》
■ 《秋柳山雀》(唐逸览22岁时和父亲合作)
■ 《飞沙地上菜花香》
■ 《静栖》
  ◆ 方翔

  “逸笔纵横不逾矩,览观今古创新意。小事糊涂大事清,独上云天宽处行。”这首诗,是唐逸览对个人艺术道路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对艺术追求的心声。作为著名海派大家唐云的儿子,唐逸览在继承和发扬海派书画的探索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师承传统 师法自然

  走进唐逸览的寓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一幅唐逸览于22岁时和父亲合作的作品。“当时,上海中国画院的裱画处正在装裱江寒汀先生的一幅画作,我当时临摹了其中的一部分,我爸爸认为画得还不错,于是就补了一块石头,并题‘逸览临寒汀秋柳山雀,大石为补一石’。”据唐逸览介绍,其与父亲合作的作品三四十幅,近年来随着海外艺术品的回流,有许多画作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有些人还将他的名字挖去之后,以唐云作品的名义进行拍卖,像前两年,北京一家拍卖行就曾拿来这样的一幅作品,他一眼看出这是一幅当年与父亲合作的画作,并拿出了当时的照片。 

  受到父亲影响,唐逸览自幼就非常喜欢画画。据说,在复旦中学读初二的时候,他在学校里以画书签来参加勤工俭学。1959年春,唐逸览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一年,他十七岁。1962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他又被分配到上海中国画院师从唐云专学花鸟。当时,画院学员有陆一飞、邱陶峰、汪大文、徐志文、杭瑛、吴玉梅、唐逸览,班长是陆一飞。从此,唐逸览走上了子承父业的艺术人生之路。 

  唐逸览早年学过江寒汀、张大壮等人的画,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又考入上海中国画院。当时,他在父亲的指点下还画过一段时间宋元的工笔画,“记得爸爸当时说过,趁着年轻多画一些工笔画,特别是宋元时候的作品没有匠气,对于提高绘画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以后很长一个时期,他主要还是学父亲的画,学画花鸟的同时有的时候也画一点山水。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是唐逸览创作的一大法宝。几年前,唐逸览托人从北京买来孵化箱,在家中养起小鸡,并且在院子中养着鸟,这样既为艺术创作细心观察,也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不逾规矩 创出新意

  解放前就名声大噪的唐云先生与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一起被誉为海上花鸟画的代表。他的绘画艺术风格俊逸潇洒,笔墨清健明润,山水、花鸟、人物兼擅,尤以隽雅清丽的花鸟画别开生面。受到父亲的影响,唐逸览创作风格以传统为基,讲求笔墨,像1964年创作的《静栖》就是当时的代表作。 

  据唐逸览回忆,父亲当时对他的学习非常严格,在对他的画除了鼓励之外,经常是批评指点得多,要求在工笔画方面除了工整之外,还要有笔意墨韵。他的作品得益于传统绘画中的精髓,又从现实中汲取灵感,推陈出新,可谓既充满才情,又兼具生活情趣,像1975年创作的《飞沙地上菜花香》就是非常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画家对于传统中国画创新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上世纪70年代,唐逸览被安排到一家搪瓷厂劳动,从搪瓷图案的绘制到设计、配方、印刷、烧制都能亲手制作。由于唐逸览将传统美与工艺美的融合,使他在国内首创的搪瓷丝网印贴花工艺获国家轻工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经济效益从创汇300万美元上升为2000万美元。这种融合传统美与现代工艺美的技法,可以称得上是唐逸览对国画在搪瓷图案应用上的创新。

  弘扬海派 责无旁贷

  1989年,《唐云唐逸览父子画展》在新加坡的举行,这是父子俩的第一次画展,也是唯一的一次。当地的媒体不仅对唐云高度评价,而且对唐逸览的画也倍加赞赏。1993年曾计划到宝岛台湾举办父子画展,当时一切手续都已办妥,台湾的朋友也已经来接他们了,可是由于他父亲突然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华东医院,而且一进去就没再出来,直到当年10月7日经过抢救无效过世。 

  “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注重画品,而且更重要的是注重人品。”唐逸览说,“父亲生前经常告诫他要‘画如其人’,这无疑是其最为受用的财富。”正是因为把自己的父亲作为榜样,唐逸览在画画之外,唐逸览一直进行对他父亲唐云绘画艺术的研究,并投入唐云艺术全集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在唐云诞辰百年之际推出了由杭州唐云艺术馆编《唐云全集》画册四本。据唐逸览介绍,全集的把关工作主要由他来做,入选全集的作品有五六百幅,不仅确保都是真迹,更要是精品,力求通过这些作品展示出唐云艺术的风格和精神。 

  此外,唐逸览还积极参加繁荣海派书画艺术的工作,不仅是海墨画社(现更名为上海美协海墨中国画工作委员会)的发起人之一,而且还成为海上名家后裔联谊会的骨干力量,致力于继承和弘扬“海上画派”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续写海派书画新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唐逸览:逸笔纵横 览观今古
新民晚报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B06唐逸览:逸笔纵横 览观今古 2013-11-30 2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