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投放 过度集中
北京市民孙先生家住朝阳区东四环外,孩子在二环内东城区的小学上学,每天上班和接送孩子,他都要开车在市区来回穿行好几趟,饱受堵车之苦。孙先生无奈地说:“我也不愿这么折腾,但好学校都在市中心,有什么办法呢?”
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1年,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由870万人增长到1230万人,建设规模增加了30%;73%的就业、90%的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内;约80%的机动车出行集中在六环路以内地区。
北京城六区仅占全市8.3%的市域面积,却集中了全市60%的人口、70%以上的经济总量、90%的三甲医院和优质教育资源——来自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信息显示,人口、车辆过快增长,城市功能过度聚集,是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
专家指出,许多年来,北京城市发展重心一直围绕旧城中心地区以“摊大饼”方式展开,各类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投放过度集中,导致中心城区“不堪重负”。
“科学的城市规划能有效降低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蒋伶表示,从国外经验看,一个城市多个中心能有效降低交通出行总量。大城市应构建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等多中心体系,分级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实现交通减量化。
道路有限 车量难控
业内人士认为,交通拥堵的源头是机动车总量快速增长,拥堵现象从一线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数据显示,北京市小汽车年均出行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直接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认为,即便北京实施了汽车限购措施,但每年新增汽车达10万~20万辆,这意味着每年有5%左右的增长率。相比之下,全市道路里程每年增加不足1%。
“汽车跟孩子一样,一旦生出来再限制,就晚了。”杨新苗说,据测算,城市人口与汽车数量保持在10:1左右,交通状况比较好,比如香港的机动车为70万辆左右。“各个城市应根据道路承载量,对汽车保有量进行总量控制,防止无序增长。”
规划滞后 加剧拥堵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但道路建设、停车设施却严重滞后,道路微循环系统严重不畅,都给交通状况雪上加霜。
目前,马路变为停车场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道路通行。以郑州为例,2012年机动车总量已超百万辆,停车位才12万多个,也就说12辆车要抢一个停车位。在北京,全市机动车总量已达530多万辆,而居住区基本停车位缺口超过50%,非正规停车比例超过80%。
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分析说,北京市城市道路网络还不完善,单位大院和大型居住区对道路系统造成割裂和阻断。此外,各类公共交通之间换乘设施不足、换乘不便、换乘距离长等问题都需要改进。专家表示,应借鉴欧美、香港等地路网设计和管理经验,采取“小街区、高密度路网”模式,注重不同等级道路的匹配,提高通行效率。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赵仁伟 凌军辉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