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找不到工作?”
在广州黄埔区的流动摊贩点,一辆小推车的生意非常火爆。一排排蛋浆在铁板上烤出“嗞嗞”的香气,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团团围住。眼镜哥哥系着围裙忙着做章鱼小丸子,大眼睛姐姐笑脸迎人:“小心烫,多送你们两个。”1分钟后,6粒章鱼小丸子被装进小盒子里,一会儿就被哄抢瓜分完毕。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对档主哥哥姐姐和别的小贩不一样。小薛一身民族风服饰,扎着两条长长的麻花辫。小周则戴着副黑框眼镜,斯斯文文。其实,他俩都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在读博士生。
“听说你们是博士,怎么来当小贩,是不是找不到工作?”有家长直接问小薛。对此,小薛和小周一边听,一边含笑不语。其实,平时小薛给美术杂志写评论,一篇就能收入千元。目前,他们已完成博士论文开题,卖章鱼小丸子是学习之余的兼职,也是为调节生活。他们说,不知道要做多久,也不计算收益多少,所收的零钱全部扔桶里面,“挣多挣少都是实践,多体验就好。”
他们说
尊严价值与职业地位无关
当小贩的主意是从两人的一场讨论开始的。当时,小薛和小周说到毕业生的择业观,他们不同意博士生只能当高校教师、公务员才是好职业。“我们当小贩也是过一种哲学的生活”,然后他们被这个美妙的主意打动了,“整天聊哲学,不如真正实践一次,挑战一下。”
两人说干就干,上网看攻略,学习如何烤丸子。材料是临时拼凑的,油是自家炒菜用的,菜是自家天台种的。再上二手货品网拍下一辆手推车,又把摊位摆到小周在黄埔区的家附近。一阵手忙脚乱后,“博士丸子”终于开张。
“确实占用了大量时间,好几天没看论文了,”小周一边系着围裙熟练地打鸡蛋,一边告诉记者。小薛说给他打气:“哲学不一定是大学教授的职业,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针对旁人对他们猜疑的眼光,小薛认为,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这与职业地位无关。她说,每次笑容满面地将章鱼小丸子捧给孩子,看着他们大口大口吃着丸子,“这不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吗?”小薛说,两人现在想的就是做好小贩的生意。未来也许他们会留校当老师,或者去国外深造,但无论作何选择,他们会一直听从内心的声音。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