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欣慰
中国编剧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处于影视产业链的弱势端,但近年来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国内电视编剧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部分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的电视编剧,为保证创作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写剧本时不会与影视公司签约,而是直接将完稿(或半完稿)放入市场自由竞价,其竞得的价格远远高于之前量身定做时期的价格,《媳妇的美好时代》编剧王丽萍、《士兵突击》编剧兰小龙等都属此列;还有部分编剧直接参与电视剧的利润分成,《闯关东》编剧高满堂、《血色残阳》编剧林和平、《八月槐花香》编剧邹静之在榜单中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和第十一;以于正为代表的部分编剧还身兼导演、制片,直接对投资和利润负责,分享到了更多的利润。虽然对于具体收入,大多上榜者并不愿透露,但此次排行榜上位列第七的著名编剧王宛平(代表作有《金婚》)就带着女儿丁丁入了行。
几多辛酸
在榜单中,仅有三位电影编剧上榜,分别是刘恒、刘震云和李樯,位列第十三、十四、十五名,五年的收入分别为600万元、500万元和300万元。让电影编剧寒心的还不仅仅是与电视剧编剧悬殊的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在剧组的弱势地位。
“我写过一个电影剧本,结果影片只有导演的署名,还拿了奖,恶心死我了!”青年编剧余如今常在微博告诫新入行的年轻人要先学会保护自己。除了被剽窃创意、被侵犯署名权,编剧创作的剧本也经常被导演改得面目全非,制片公司往往会有“改到制片方满意为止”的霸王条款,编剧们表示,这一条款相当主观,没有任何客观的参照标准,基本上就是片方说了算,而且往往成为他们拖欠稿费的一个借口。再者,在导演中心制下编剧被牵着鼻子走也是寻常事,比如《赤壁》,就曾把国内一线编剧用了个遍,芦苇、邹静之都参与过,但剧本最终都以不符合导演吴宇森的想法为由被否决,最后吴宇森还是采用了自己写的本子。
这些编剧被“愚弄”的诸多事例,多是因所签合同不规范所致。目前,编剧大多是单打独斗,没有自己的经纪人,也没有负责维权的行业组织,因此在与合作方谈判时很容易吃哑巴亏。尽快建立合理的编剧经纪人制度,由专业经纪人出面洽谈合作,可能就会使编剧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