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联”已成热门
“模拟联合国”活动最早起源于美国,具有60余年历史,吸引了全球数百万高中生和大学生参加。上外附中模联协会成立于2004年,成为大陆地区首批中学生模联社团。同学们通过陈述、磋商、辩论、投票、表决等议程,熟悉联合国的工作方式,了解并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锻炼自己在全英语环境下的沟通能力。高二男生龚至祺担任本届大会“学术总监”,他介绍,模联如今已经成为学校热门社团,“门槛”很高,报名者要接受国际政治、批判性思维、口语和作文能力等多重考核,每年的报名者中只有大约一半会正式拥有联合国席位。而在上外附中校长崔德明看来,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是一个方面,培养现代人必备的关注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国际视野,才是根本目的。
议题有挑战性
“女性的文盲率”“多语种保护”“网络对于现代教育的影响”“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为期三天的大会交给高中生们的议题颇有挑战性。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会场内,记者看到,92名代表两人一组抽签决定代表国家,代表们需要决定议题内容、发言陈词、寻找合作伙伴,并最终草拟工作文件和大会决议等。“俄罗斯”代表,上外附中高一男生朱认宇曾在上海市科普英语竞赛中摘得一等奖,也是一名辩论好手,但他觉得,和辩论相比,模联有其独特魅力,让他对竞争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你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利益,但是绝不是一味地说服别人,也要通过合作寻找共赢的可能。”
养成良好习惯
上外附中高二女生沈赫赫是本次大会的秘书长,也是一名颇有经验的老“模联”成员,曾在北京大学主办的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上被评为最佳代表。“模联中的经济、政治、环境等各大议题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让我们对今天的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沈赫赫说,若非参与模联,她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耶鲁大学加入“二十国集团”讨论欧洲债务问题,或者在北京大学“穿越”到1967年的联合国大会现场,探讨中东战争后的难民安置问题。每一次参加模联大会,都“逼”着她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恶补各类知识,涉及从未关注的领域,一次次挑战自己。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女生刘楚萱告诉记者,如今,自己打开电视就会习惯性地开到央视国际新闻频道,她希望自己将来能从事和翻译等国际事务有关的工作,模联让她的职业理想渐渐清晰。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