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沪上一大惹眼新闻当属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身价200万欧元的名马,在上海世博园中华艺术宫前扬蹄奋进,电视镜头和网络媒体将这一盛况传向世界,世界再一次瞩目上海世博园。
这正是姜澜想看到的。
十几年前,他离开政府部门,投身国际赛事运营,就是看到了国际顶级赛事对于一座海派大都市的意义。
1 生活变得一切从简
两个小时的谈话间,姜澜的话头一次又一次自然地转向赛事,年已56岁,他却仍像个小伙子一样充满干劲,兴味盎然。
从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系列赛到今天的环球马术冠军赛,三项全球五星级赛事入驻上海,承办方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澜和他的团队投入的几乎是全部的时间和激情。
“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赛事的全部准备,现在的赛马场,几个月前只是以前中国馆的停车场、一片废弃的荒地。而现在在外国人的眼中‘赛场的标准、国际化的程度,超过了在欧洲许多分站的水平’。我说‘这就是上海的水平,上海对细节处理和把握的能力’。”
仅铺设赛马场上观众看到的黄沙地面,姜澜和他的团队就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先要在最下面做出非常好的排水系统,保证一下雨水立刻可以排干。之后要用沙石填平,平整的误差只允许几毫米,否则马会受伤。还要从欧洲进口有弹性的垫子将地垫平,然后才能在上面铺黄沙,黄沙还要有粘度,必须在当中掺入各种比例的纤维。
观众看到的简单,都是由背后无数复杂的工作支撑的。于是,姜澜的生活也变得一切从简,甚至“能喝口水就不错了”。
2 卸下官衔迎接挑战
当然,付出绝不是姜澜要表达的重点,他看重的是在承办这项国际赛事中,上海这座城市所体现出的与国际社会、国际制度文化对接的能力,成功引入五星级赛事对于上海“海纳百川”城市魅力的意义。
这也是当初吸引他中断仕途的原因。
到上海久事之前,他是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之前是上海电视台副台长、副总编辑。
在众多不解的目光中,姜澜卸下政府官员的头衔,来到了上海久事。
有过多年媒体从业经验和政府工作背景的姜澜,注定不会成为一个简单的商人。
“我当过10年电台记者,6年电视台记者,跑了多年政府新闻,这种阅历帮助我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一件在普通人眼里很寻常的事情。”姜澜说,“如果没有这段时间的历练,就很难从深层次理解这项比赛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国际赛事可能也就是一场简单的比赛,我也会变成一个赤裸裸的商人,整天为了那点成本和收益抓破头皮。”
“在我看来,办国际赛事就像在写一篇大文章,意义重大,这也是让我始终能够激情投入的原因。”
3 体育经济让他着迷
姜澜迈出政府大门前后,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转型,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转型?
“不能再依靠那些原有的经济方式,必须创造大城市服务经济的主体,大型体育赛事和展会对服务经济拉动作用最大。”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即便是在新媒体时代,广告商想在它的一场电视转播中预订一个30秒钟的广告还得排队,价格高达350万美元。美国的体育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6%。一些国际运动品牌靠大型赛事在中国大赚钞票。
“我们呢?不到0.6%。”姜澜说,赛事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是乘数,这意味着宾馆、酒店、航空、物流、广告、咨询、金融、保险等产业的加倍增值。
“如果能让体育产业对城市的GDP贡献达到1-2%,它对城市的贡献就是巨大的。想到这些,你怎么能不激动?”
“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吸引力是全球性的,全球国际大城市人都是熙熙攘攘,但哪个是靠批土地吸引的?要靠大量的活动使城市喧闹不已,这必须有人花大力气、呕心沥血地去做。”
姜澜说:“这个工作,我很有兴趣去挑战。”
4 大型赛事就是媒体
一个人的经历和阅历都会形成他独特的做事风格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大型赛事就是媒体”,曾经的资深媒体人姜澜这样看待国际赛事,他认为“之前的国际赛事办得不足以体现出它的意义”。
承办三项国际赛事,久事和姜澜从来不回避面对媒体,每年接受大量记者采访,报道长篇累牍。“我不怕别人说我自我营销,我认为赛事对一个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媒体来传播,美国的体育赛事中不就包含了他们‘平民英雄’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传播到中国孩子的心里,拦都拦不住。”
“我们要学会用国际赛事,向外界传递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我们的影响力。”姜澜说。
2009年的F1上海站比赛,全球转播,5亿观众在收看。赛场上,出现一个大大的EXPO2010的标识。“这是什么?怎么会出现,又做得这么大?我听到了BBC解说员的声音,随后一个人恍然大悟说:‘上海要办世博会了,明年’。——就这一句话,有多大的媒体价值,又有多大的传播效力?”姜澜说,受众在不经意间接受的信息是最有效的传播。在此,他也实现了自己在媒体工作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在那里做不到的东西,可以在这里尽情释放。
“这也是我有兴趣去做国际赛事的第一原因,而越往后做,理解越深,也越难承受,它承载的意义太大。”
5 学会理解不同文化
在与国际赛事机构沟通的过程中,姜澜体会到了一些深层隔膜。
“F1的时候,已经深深感受到这种隔阂,但那时的突破很多还只是单纯的商务层面。这次的马术比赛完全不同,它是国家管理方式之间的对接,是文化的碰撞与求同存异。”
“一些制度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组织规范和体系。不具备和制度打交道的能力,只能说明城市的水准是二流、三流的。”
上海办马术比赛,最难的一道坎就是国际疫病的防控。在欧洲标准中,中国是“疫区”。“这不是歧视,虽然早先我也这么认为,但后来明白了,在他们的制度里,你不能证明不是疫区,就是疫区。”姜澜说,欧洲有一套规则体系和信息高度分享的制度,所有的动物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一匹马出生后就有一套完整的档案系统,马身上只要有异常,立即就能判断出它去过哪里,接触过什么人,对它的趋势作出分析,是可控的还是会蔓延的。“这是多年形成的科技手段和技术规范,但我们目前还做不到。”
2008奥运会期间,就因为防疫问题,马术比赛只能移师香港。“上海找到了折衷的方案。我们希望他们也了解到我们这套制度存在的价值,双方达成理解。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在制度还不能完全接轨的情况下,找到一个结合点,这就是上海和国际打交道的能力。”
6 见证一个伟大历程
“我们这个城市历史算不上最悠久,但它有优秀之处,就是极强的包容性,我们用马术赛事来证明这种特质。”姜澜说,只有将多元文化调和在一起,才是国际大都市的胸怀和魅力,“努力让所有人在上海都能找到归属感。”
最能体现他这种意识的,是他的团队成员。1998年前后,上海办了一场规模非常小的国际网球比赛,由于对网球国际赛事一无所知,便从国际上找了两个退役的运动员迈克和查尔斯来到中国。“他们手把手告诉中国人什么是国际比赛,怎么把比赛做到国际标准,但当初他们就是奔着来挣点钱的。”姜澜说。他接手这个团队后,和两个外国人谈了一番他的思考,“我告诉他们这样一个赛事对中国现阶段的价值,对城市的意义。他们听了脸色严峻,觉得怎么一不小心做了一件如此高大上的事情。”两人向姜澜表示,退休前,绝对不会离开这里,就为这个赛事,为这个城市。查尔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公司里最能打动他的一张照片,就是在ATP比赛中,上面一面巨大的中国国旗,下面是人头攒动的赛场。“他说,我看到这张照片就难以平静。”
现在两人分别担任公司国际区的总监和副总监,也是姜澜非常好的顾问,当公司在国际上打交道遇到障碍时,他们总是去帮助化解冲突和隔阂。
“把老外留到这份上,我也很有成就感,但我知道,不是我个人有多大魅力,而是这个事业在上海的价值,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在见证一个伟大的历程。”姜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