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夺刀少年”如何升学
何小手
  何小手

  江西宜春“夺刀少年”的一举一动近来都备受舆论关注。面对学生见义勇为的表现,高考制度将会出现何种变通,他是否会因为义举为自己赢得升学便利?相对早期一边倒的赞誉,一旦涉及这位少年的高考问题,舆论的表现谨慎了很多。少年在参加考试后,一些高校的积极表态再次引发争议,对于道德加分现象,多数人持反对态度。舆论这些反应似乎都显示,在规则面前,道德市场正在萎缩。

  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上述舆论表现主要因为高考的巨大影响力。这个考试制度涉及多数人的利益,哪怕看似细微的环节,一旦暴露出公平性问题,无数人都会化身批评者。从河南的替考到辽宁本溪的体育加分,这些丑闻都让当地倍感压力。而围绕“夺刀少年”的类似争议,其实早些时候就已经出现,当初媒体曝光不少省份的高考加分项目中明确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此后舆论哗然,反对声不断。这也导致所谓的“道德加分”有名无实,鲜有地方敢为天下先。

  评论者反复提到,高考道德加分就意味着公平减分,因为道德实在难以测量,一个人在突发事件中做出的义举值得表彰,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的道德水准就高人一等。当然,即便道德水准高人一等,加分也未必合理,毕竟这种充满功利色彩的道德激励,一旦普遍化就可能走向极端。若道德加分开了口子,往后是否会出现为加分而争做好人的现象?道德评比是否会出现腐败现象?这些问题看似杞人忧天,其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类似的反思其实早已出现。过去只有榜样才有的魅力,如今在平凡人身上同样绽放,这种变化来得突然,一度让很多地方乱了阵脚。有一段时间,各地涌现各行各业的“最美”群体,他们或在突发事件中见义勇为,或长年累月舍己为人,被报道后他们收获赞誉,当地也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表彰。这种现象起初赢得民众掌声,但久而久之,就出现质疑的声音。人们开始担心,道德激励一旦过度,可能导致美德贬值,过度消费当事人的情怀与精神,将与初衷背道而驰。道德激励无疑有其必要,再细微的义举都值得铭记,至于方式,则有待变通。

  美德值得推崇,但是,在一个越来越重视规则,且见义勇为现象不再稀缺的社会,道德激励日渐成为一件棘手甚至充满争议的事。“夺刀少年”放大了这种争议,正是在批评声中,各方在介入过程中显得相对谨慎。在互联网上,仍然有很多人鉴于“夺刀少年”的表现而主张对其提供特殊的升学通道,这可能与此次事件的特殊性有关;理性的人关心的是,如果对其给予特殊照顾,那么下一个“夺刀少年”出现时,各方该如何面对?在道德加分尚存争议的今天,恐怕到时只会争议多于共识。如此看来,讨论“夺刀少年”的升学问题,确有必要重申规则的重要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阳光天地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旅游资讯
   第B02版:旅游资讯
   第B03版:旅游资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杭州公交纵火案的教训与警示
读书经济学
喝什么水
莫把“小腐败”不当回事
大树之下 休只乘凉
“夺刀少年”如何升学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夺刀少年”如何升学 2014-07-08 2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