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说:“人吃五谷、难免不生灾”。中国人多、病也就多。加以国家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民众的就医需求也得到了释放。于是各大医院“门庭若市”、“三长一短”几成顽疾、“看病难、看病贵”亦多诟病。而医院方面亦多难处,医生看病,一个半天要看三四十位病人,实难仔细交谈,各种检查,确实有利于查清病情,但也就难免增加费用。
政府亦曾努力改进,尽力发展医院,以至如今我国一些大医院的规模、设备与发达国家的医学中心相比,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医疗水平亦差距不大,但似乎仍是无补于事。于是又有了大小医院“挂钩”之法,让大医院的专家到基层医院去坐诊。据报界说可以让病人不出门,便能看到大专家。可惜居民们的热情,热不了几天,因为一位“腰酸”的病人让肾脏科专家觉得难办,因为“腰酸”不一定是肾脏病,得先让他去拍腰椎片;一位上腹不适的病人也让消化科专家为难,因为专家觉得未做过胃镜检查,难以确诊。民众的热情下降了,专家们也觉得在那里既无CT检查、亦不能做T细胞分型,英雄无用武之地。
原来社区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需要“另有一功”的医生,大医院的专家也未必擅长。而且如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老慢支”等慢性病成了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日常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甚至是持续终身的医学照顾。
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发展了全科(家庭)医学,大量的训练有素的全科(家庭)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为民众提供方便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是在医科大学毕业后再经过若干年的专业培训,发展成一位一如心脏专科、泌尿外科医师一样的全科医学的 “专科医师”。他们能诊治各科常见疾病,并关注疾病的预防、病后的康复。他们的服务並重视病人的感受,关注病人健康相关的心理、社会问题,实施“以人为本”的亲情服务。当然,遇有疑难杂症,他们也会及时帮助病人转诊,所以大受欢迎。
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亦十分重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提倡全科医学,至今我国的全科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上海市,近年一批大学本科毕业、并已经过数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获得国家全科医师合格证书的全科医师,已经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一岗位上努力为民众提供“以人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有病不妨先在社区诊所看全科医生,一般的病,由全科医生处理可能更加妥帖。疑难杂症终究是少的,即使是,全科医生亦会负责转诊到相应的专科治疗,岂不比自己“病急乱投医”更好?有病,先看全科医生应是智者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