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刚吃过午饭,导游海洋又开始吊我们的胃口。“下午,我们要去另一个古城,整个城均属于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海洋是我们在克罗地亚观光的导游。一个十六岁就只身到罗马尼亚闯荡生活的上海男孩。如今,已是三十多岁的成熟男人。知识渊博,讲解精彩,观点独到。他说,过几年要回上海务农,令我们刮目相看。海洋说的那个古城是杜布罗夫尼克。
克罗地亚有17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近千岛屿,点缀上错落有致的古堡、古镇、古城、古要塞,组成了令人陶醉的风景线。把海岸线能够展现的美姿奇态都展露无遗。亚得里亚海,如果缺少克罗地亚这1700公里的艳容,那就要逊色许多。沿着海岸线由北往南,海洋领着我们一路穿越。
古城扎达尔。在迷人的落日霞辉中,我们坐在海岸边。风,鼓起了不远处的白帆,也送来了风琴声。当代艺术家们异想天开地利用海浪的冲击,沿扎达尔海岸建造了海风琴,演奏出中世纪的民歌。遥远时代的音乐,通过21世纪的海浪传递出来,仿佛是海浪载着我们回到了中世纪的扎达尔。无疑,这就是穿越。
雨中的古城希贝尼克。五世纪铺就的石块路滴溜闪光。路旁同时代砌就的城墙斑驳苍老,在雨水冲刷下映现出古怪的花纹。扑面而来的古朴之气,使人顿生神秘感。街角廊沿下的一杯卡布其诺也就有了中世纪的风味。这不是穿越吗?
海岛上的古城哈瓦尔。小岛以熏衣草著名,城中居民六百人,几乎每家都开餐馆。自制的风干肉、葡萄酒、橄榄油,加上地中海龙虾,引诱着各地游客心里的馋虫。晚餐后,沿着城湾散步。一条石道伸向海中,尽头是一座红色灯塔。湛蓝的海水在晚霞下泛着绯红。水波如拨动的琴弦,伴随着对岸顺风送来的波尔卡。此时,无需葡萄酒,人已经醉了。醉了的人仰面躺在石道上,身体已与天霞,与苍松,与礁岩醉在了一起。这里的天地已经醉了近千年了。这是任何葡萄酒都无法达到的醉态,我们的心在醉态中穿越。
终于到了杜布罗夫尼克。她是亚得里亚海东海岸最南端的古城。屹立于山海之间,由坚固的石头城墙围绕,她集坚毅、美丽与高雅于一身。城中到处弥漫着肉桂、洋槐和迷迭香的芳香。
她建于公元七世纪,是为了抵御罗马海军的入侵。自那时起,这座古城历史就和克罗地亚人民维护国家独立自由的英勇气概交织在一起,绘就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她对罗马人发威,她向土耳其人说“不”,她与拿破仑PK。“哪怕用全世界的黄金来交换,我们也决不出卖自己的自由。”
为了这句祖训,今天,这座古城的八○后,九○后经历了战争的童年。在杜布罗夫尼克的博物馆里,有一个1991年至1992年战争图片展览。在那里,我看到有五六批中学生,他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来观看离他们不远的那场战争的记录。烧毁的教堂,垒满沙包的街道,炮弹废墟中拓路而行的少年。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中国庆幸争得了近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使我们的八○后,九○后远离战争和饥寒的磨难。而克罗地亚的八○后,九○后们同样庆幸,他们用本该美好的童年与父辈们一起为独立自由而战,并取得成功,建立了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国家。谁该更庆幸呢?
在现代化战争中,古堡的防御作用不大了,但她依然是独立自由精神的物化象征。古城的年轻一代,在为独立自由的战斗中,实现了与祖训的穿越。因此,我理解了海洋的那句话:“古城永远年轻。”这真可谓是:
沧桑要塞仍青春,伊万诗篇号角真。圣母无言传祖训,千金不易自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