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叫阿布杜拉,他在吉达大学的一所分校里担任教授,他告诉我他刚来到这所学校里授课时的一件趣事。
那是第一学期,阿布杜拉刚刚应聘到这所学校授课。当时有人告诉阿布杜拉,在这所学校里,根据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一般将学生划分成高级班和普通班,他这学期教一个高级班、两个普通班的课程。
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阿布杜拉非常喜欢他教的高级班。他明显感觉到高级班的同学各方面都要比两个普通班的同学强很多。高级班的同学聪明、风趣,比普通班的学生更活泼一些,高级班的学生向他提出的问题也更有水准。而且,每次考试的时候,同样的试卷,高级班同学的平均成绩要比其他两个普通班的同学高不少。
很快就到了这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阿布杜拉在教师休息室里和其他几位老师闲聊,他说下一学期希望能多带几个高级班,最好不带普通班。听他这样说,坐在一旁的教务长感到很意外,他对阿布杜拉说道:“我不知道是谁告诉你我们学校把学生划分成高级班、普通班。你说的这种情况是以前的事。其实两年前我们就没有这样划分班级了。你这一学期所带的这三个班级都是混合班,每个班级学生的情况都差不多,我们大家教的都是这样的混合班级,我们学校现在压根就不分高级班、普通班。”
听到教务长这样说,阿布杜拉大吃一惊,他几乎不敢相信教务长说的是实话。阿布杜拉回去以后,仔细翻阅了他平时记载下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在他记载的这些成绩档案中,他认准的那些“高级班”同学得到A的成绩的确比那两个“普通班”的同学要多很多。第二天,阿布杜拉把学生的成绩档案摆到了教务长面前,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其他两个班级相比,这个班的学生确实要强很多,他们的综合素质差别很大。”教务长看着这些学生成绩档案笑了:“其实这些学生真的没有差别,”教务长对阿布杜拉说,“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你先入为主,在自己的心理预期上产生了差别,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得到的结果肯定截然不同。”
看到阿布杜拉一脸茫然的表情,教务长继续对他说道:“你以为你教的都是好学生,从内心欣赏他们,这样你教学的时候就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你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你这门功课的兴趣。反过来,如果你认为你教的都是差生,你在心理上产生的那种落差必然会影响到你的教学,这样你的学生对你的教学肯定也不会产生什么兴趣。所谓水涨船高、相辅相成就是这个道理。”
听了教务长的这一番话,阿布杜拉教授站在那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