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我不得不点一下“返回”,退出手机上这本泰戈尔的诗选,开始我的工作。
有人认为,屏幕无法重建纸张阅读的那种“直观、愉悦”的感观体验。对于那些出生时家里便有智能手机以及iPad的少年们来说,这个观点可能并不成立。即便是对于像我这样奔三十了才开始接触智能手机的人来说,也并不觉得屏幕和纸张的阅读差异有多大。
电子书还是纸书,不过载体的区别而已。真正的不同,在于阅读的内容。
地铁车厢里的年轻人,几乎人人都是低着头的,眼睛盯着屏幕。我留意过一些,大约一半是在刷微信,剩下的一半里,一半在追电视剧,一半在看网络小说。
我的调查样本不算多,肯定不是什么权威统计,但多少可以说明些问题。在相当部分的读者那里,数字阅读更倾向于信息的获取以及娱乐手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上月出炉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市民首选“数字阅读”的比例比去年高出3.52个百分点。另一个数据显示,市民购买数字出版物的意愿缓慢上升,但“只看免费”仍居主流。
即便是纸书,也有出版垃圾。如果说出版社推出电子书APP,挑战对象是纸书,倒不如说是浅、平、快的阅读趋势和“只看免费”的阅读习惯。你如果下载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的书”APP,书架上自动出现的第一本书,是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这本书篇幅并不算长,但却是加缪的成名作,是法国20世纪极有分量、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也是当代世界文学意蕴深厚的经典名著。
如果你愿意用手机读一读这本《局外人》,如果你愿意用iPad读《红楼梦》或者《百年孤独》,谁又会批评你的阅读“碎片化”呢。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