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自嘲:不在旧书店,就在通往旧书店的路上。我的许多读书辰光,大多耗在各色旧书摊上,我谓之“动态阅读法”。书友询我:最近读何书?我无以相告,说自己读书是“三无”主义(无计划无方向无目标)。说得好听点,叫博览群书,其实是胡乱翻书。
每次外出淘书,面对几十个旧书摊或地摊,每个摊位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书籍,如何沙里淘金,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心仪之书,这就需要采用一种别样的阅读法,进行快速搜寻。我的想法是找些有年份的有用之书,这就叫淘书。每次我首先看书的封面,上面有图案装帧,有书名和作者等,这样的海量阅读,考验的是淘书人的眼力。当瞄准其中的一本书后,就迅速取到手。第二步是赶紧翻到书的版权页,那上面有重要的信息,比如出版机构、版次、年份和印数,这都与一本书珍贵与否有极大关联。如是民国年间出版的书,且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印数又很少的书,现在看来,当属稀有之书了。第三步是抓紧阅读书前书后的前言或后记,它会告诉我,这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写书的经历,以及出版过程中的曲折故事。我马上要判断出,此书有何价值,是史料价值、版本价值还是经济价值,于我又有何种用处,如决定淘下,大概在多少价格之内。这一切,都不容我花费过多的时间,大概也就一二分钟左右。因为所有友好的淘友,在旧书市场都是我的竞争对手哪。二十余年的淘书历练,这样的本领是必须的,即“动态阅读法”。
在旧书摊,一次看到书名叫《水风砂》的书,不知说的什么内容。但封面上有“华东人民出版社”和“文艺创作丛书”的字样,五十年代初全国还实行大行政区,而这家出版社即是上海解放后第一家国家出版社,这套丛书也是上海解放后出版最有影响的第一种文艺丛书。书的旧气很直观地告诉我,此书至少有五六十年时间了。打开第一页“内容提要”,才知“大江的出海口上有一个小岛,名叫‘水风砂’,岛上驻着一个重炮连队,防水堤上蹲着四门大炮,张着黑口,监视着江面,他们的任务是保卫着海口”。这是韩希梁出版于一九五一年三月的一部中篇小说。更有让我疑惑不解、一头雾水的事,一次看到封面上大大的书名《Лéнин》,我弄不懂这是哪国的文字,但此书是大十六开的亚麻封面精装本,内有六十多幅单面印刷的列宁照片,纸张精良,印刷清晰。我猜想,这封面上大概是俄文《列宁》两字吧,书友、翻译家黄福海说是的。版权页上除了外文,可见“1957”阿拉伯数字,这就说明了此书出版年份。以我国当年的纸张与印刷水平来看,很难出品如此精美的画册,大概都是那时苏联专家带到中国来的。直到中苏交恶,专家撤走,画册嫌重,就留在了中国。时下出现在我的手中,是我的书运哪!
淘友眼热我常能淘得好书。殊不知,天不亮我就会出现在“鬼市”一样的旧书摊,打着手电找书。高温天三十八度会淘得一身汗水,零下五六度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出没在旧书摊中。每次淘书,遇目过内容提要的书,不下百多本,而最终淘回的也就一二十本。长期半蹲在地,不断弯腰,由此搞坏了眼睛,也把腰椎弄突出了。当然,在快速阅读及淘书之后,我回到家,是会慢慢细读的,会研究书的版本变迁、作者掌故等,然后写下一篇篇淘书札记。我出版的若干书话专著,就是在淘书中读书所带来的愉悦收获。
十日谈
我的阅读生活
说说阅读时受益终身的抄书,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