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晚报招募启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1994年5月成立,在当时的上海是一桩新鲜事物,慈善基金会通过本报刊登招募大学生从事无报酬服务的消息,“大学生暑期慈善宣传队”成为本市第一支义工队伍。紧接着在1995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慈善基金会启动了第一次“蓝天下的至爱”万人上街募捐活动,募捐者以学生志愿者为主,这是上海慈善义工组织和服务的雏形。
为了集中和整合慈善义工力量,规范管理,在2005年1月“蓝天下的至爱——爱心全天大放送”的启动仪式上,隶属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的“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正式成立,同时组建了义工大队和分队,明确了总队、大队和各级义工队的队长与义工骨干。
义工队伍从小到大
本市慈善义工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义工服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创新发展。二十多年来,市慈善基金会及各分会开展的各种社会性慈善公益活动,主要依靠力量就是大量慈善义工。如“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活动、“万人上街慈善募捐”、“慈善义卖”、“同在蓝天下——文艺义工慈善义演”以及“百名医学专家慈善义诊”等连续十多年的传统项目,打造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已被上海市民广为认同。
17个区县分会所属的110多支义工团队,以社区为重点,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慈善工作站、慈善超市等平台,广泛地开展帮困、安老、助学、助医等各种义工服务。很多慈善救助项目不仅需要资金财物,而且需要人力、技能。这些救助项目从一开始就把资助财物与义工服务融为一体,同步策划、同步立项、同步募集、同步实施。在项目实施中培育和发展了一支优秀义工队伍和一批义工活动骨干。
受到社会普遍认同
与当年基金会成立初期相比,现在人们对“慈善”有着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讲求“利益驱动”的市场机制中,还有比“物质利益”更高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境界,为慈善事业发展和义工服务酝酿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实践证明,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今后的工作中,市慈善基金会将更加重视推进志愿者工作,顺应社会治理改革的趋势,改进和发展慈善义工组织的管理服务工作。以项目化为导向,探索建立慈善义工服务的长效机制。结合慈善救助项目的实施,开展配套的专业化义工服务,用救助项目来招募和组织义工,在救助项目实施中培育慈善理念,传播慈善文化,更多地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受助群体,提高服务效益。
市慈善基金会将遵循志愿者“自愿、无偿、公益”的特点,加强义工管理工作,以激发内在积极性,提高义工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从而将义工的服务热情转化为服务实事,提升受助群体对服务的满意度。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