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致公党发起的“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广发“英雄帖”。“这样的活动能激发起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收到邀请函,复旦附中副校长方培君当即就在学生间发出倡议,并招募到了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6人“提案准备小组”,并特地邀请了曾经出席过G20青年峰会的黄英樱作为指导老师。
提案源自于“身边事”
“我们为了提案头脑风暴过好多次,互联网+、智慧城市这些社会热点都曾经考虑过。最后还是决定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为学生做点实事。去年4月起,自《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将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考察(调查)等社会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从2017年高考起,推动高校在自主招生时将其作为重要参考。参加社会实践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加入到实践队伍了。”提案小组组员、高二学生孙嘉玥说。
为了撰写提案,学生们还分别采访了共青团上海市委社工部、街道居委、社会实践社会组织的负责人,更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在提高。参加过社会实践人数的比例从相关政策出台前的88.10%,上升至出台后的92.03%,有82.68%的家长和93.70%的教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2017年高考新政的首批体验者,组员刘畅对此有着更直观的体会:“我在新华医院、街道等社会实践基地,看到许多前来社会实践的同龄人。”
实践要避免功利化
将社会实践纳入综合素质,是否会导致学生实践功利化?“高中生社会实践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报名途径不丰富;学校、家长主导作用过强;学生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方间双方缺少了解。”因此,提案小组的学生们建议,学生社会实践应建立完善的分层机制,并根据受众群体的年龄、学历、相关技能等,提供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落实到学生身心成长,同时,在宣传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氛围,最大程度去功利化。
最终,这份历经10多次修改的“提案”,通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向全国两会提交。提案小组的组员们纷纷感慨,不管提案究竟是否对学生社会实践制度的晚上有多大的推动作用,但自己对做一名有责任感的公民有了更深理解。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