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来,就听老爸说:“今早我去吃小笼包,早饭不管我。”我知道,老爸说的是那家街角处的包子店,门前有棵老梧桐,兼卖稀饭、豆浆,专门解决老成都人的早餐问题。
小笼包子,顾名思义小号包子。婴儿粉拳般大小的包子放在深褐色竹制小蒸笼里,一笼7个,正合一个成年人胃口。那包子皮粉粉嫩嫩,像婴儿的皮肤,洁白而有弹性。有的皮子沁出馅汁儿来,浅褐一团。包子馅料种类很多,香菇、芽菜、四季豆、鲜肉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鲜肉馅。一位做包子的师傅告诉我:馅料是有讲究的,4斤瘦肉加6斤肥肉,放15克胡椒粉,加盐和酱油,最后加葱。鲜肉馅的小笼包,咸香鲜美,葱味浓郁,搭配松松软软甜甜的包子皮,一口一个,是老成都人的最爱。
以前的成都,小笼包很常见,大家图的是物美价廉。包子店开在布满绿荫的小街里,旧旧的、窄窄的铺面临街放着蒸笼,街上的树荫映得包子也绿绿的。有时,也常见推车卖小笼包的,蒸包子的炉子就安放在小推车上,上面矗立着楼房一样的小圆蒸笼,冒着热气,立于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方便来来往往的人流。老板用一个小塑料袋,将一笼小包子一网一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生意就成交了。
20世纪90年代的成都,还很流行吃小笼包。我单位大楼对面,就有推车叫卖的。那年新闻部的蒲老师调到总编室,与我同处一办公室,大家尊称他为“蒲大爷”。
蒲大爷博学多才,开朗健谈,而且又幽默十分,办公室经常笑声不断,气氛融融。一天,蒲大爷早早来到办公室,我也早到了,寒暄中得知他还没吃早饭。我一声不吭下了楼,专门到街对面为蒲大爷买了一笼小笼包提上来。蒲大爷很意外,也很感动,小小一笼包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从此,我经常得到蒲大爷的指点和教诲,在他帮助下,我的人生观、社会知识大有长进。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做包子的人多了,就有高下之分。单说鲜肉大包,成都有著名的韩包子,皮薄馅多,货真价实。我二哥最喜吃包子。那些年,我常买十多个韩包子回家,权作全家人的早餐。韩包子生意做大了,在各市区开有连锁店,在店里享用时,还可配上一碗带丝汤。另一著名的小笼包,人称“龙眼包子”。小包子包得非常精致,整整齐齐,中间留有一个龙眼珠大小的圆孔,故称龙眼包子。以前盐道街曾有一家“痣胡子龙眼包子”分店,我去品尝过,馅料品种众多,我以为香菇包子味道最佳。
不知为啥,近些年来不见了韩包子、龙眼包子的踪影,唯有做工略显粗糙的小笼包偶有售卖。也许是西式面点的冲击,也许是食物品种多了,也许人们担心包子肉馅的质量问题,包子不再走俏。去年,一表哥到天津出差,买了一打狗不理包子回来请亲友品尝。据说,难以下咽,实在名不副实。我也到高档粤菜馆品尝过粤式包子,虽然类似四川小笼包,但那馅、那葱香味、那酱料,仍不如四川小笼包够味。
我爱蜀山蜀水的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