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盒小文房 工匠大精神
王朝阳
  ◆ 王朝阳

  上世纪末,我在多伦路上偶得一只民国“同古堂”铜墨盒,长8.3厘米,宽5.2厘米,高3.3厘米。此墨盒用料厚实,制作精良。白铜面,紫铜内胆,压手感颇重。盒盖与盒体严丝合缝,但开启轻松,有微微负压感。看内胆,崭新无墨痕及丝棉,似从未使用过。长方形的盒盖上镌刻着24字:“风驰雨骤,不可求思,苍苍茫茫,我独得之,兴尽而返,贪则神疲”。此语出自清代黄钺的画论著作《二十四画品》之十二品“淋漓”。底印为“北京同古堂”。

  一眼相中此盒,它朴实无华、中规中矩,尤喜它的刻字,真是刻刀如笔、精细入微、功力深厚。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300元成交(当时一般的墨盒仅需数十元)。

  据了解,“北京同古堂”的主人叫张樾丞(1883年—1961年),名福荫,河北省新河县人,近现代著名的刻铜大师。其幼时读过私塾,14岁时“北漂”,在东琉璃厂“益元斋”刻铜字铺当学徒,专以刻铜字为生。勤于钻研、精于工艺的工匠精神,使之声名鹊起。1912年,他在西琉璃厂开设了“同古堂”,专门定制铜章。

  清末时诸多八旗子弟和朝廷重臣酷爱把玩金石书画。他们认同张樾丞的技艺后,把宣统皇帝的“宣统御笔”、“宣统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不忘在莒”和“无逸斋精鉴玺”等5枚御印交由他刻。这些御印后来都成了传世之作。其间徐世昌、段祺瑞、张宗昌、曹锟、康有为、冯玉祥、吴佩孚等名人的私章,甚至连当时中央银行纸币上的“中央银行总裁印鉴”公章,也都出自张樾丞之手。他的刻铜艺术颇得时任北大校长严复的赞许,请他刻制北京大学授学位章。1949年,张樾丞还受新中国政府邀请刻制了中央人民政府铜印。

  除刻铜章外,他还擅制铜墨盒。铜墨盒是风行于清末民初的文房用品,也常当作亲朋好友间表达友情、亲情的馈赠品、纪念品或嘉奖品。盒内垫丝棉,用以盛放余墨,携带、使用非常方便。有黄铜墨盒,也有白铜墨盒。由于白铜是铜、银、锡合金,抚之光滑莹润,手感极佳。铜盒表面常常镌刻各类书画祥瑞图案。当年张樾丞与杨守敬、傅增湘、陈师曾、姚茫父、杨千里、吴观岱、金北楼、袁寒云、张伯英、罗复堪、鲁迅等著名文人过从甚密。他们合作定制的墨盒佳作迭出,珠联璧合。

  张樾丞视铜如纸,以刀代笔。他的仿汉代玉雕游丝工艺刻铜,使铜墨盒表面的图案细得像发丝。他还借鉴刻竹的刀法,运用到刻铜上,仿刻竹中的“沙地留青”刀法,刻出阳文花卉,极为生动古雅。随着张樾丞声名日隆,民国时期就有很多“同古堂”墨盒仿品,但品质手艺与精益求精的“同古堂”有着天壤之别。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20年后的今天,偶尔把玩此物,感觉颇爽,体悟先人的手泽,不仅艺高胆大,而且富蕴文化内涵,提醒人们艺术创作要适可而止,不宜贪恋。其实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置于案头的小文房传递的却是令人钦佩的“工匠精神”和为人处世之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文体汇
   第A07版:文体汇/聚焦
   第A08版:3·15专版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墨盒小文房 工匠大精神
油画家的中国画
家藏“老白酒”
难觅真皮骆驼摆件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C07墨盒小文房 工匠大精神 2017-03-11 2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