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博会是亚洲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品博览会。
十年前的一次展会上,我有幸觅到了一家来自印度展商的工艺品骆驼摆件。其材质为皮革制品,工艺很考究,需要两次加工后才能形成,首先腹中有个塑料内模作为主体支撑的初胎,其次,又在初胎上覆盖一层真皮,并加以彩绘,整体风格浑厚逼真。记得当时展台上展品并不多,主要是牛、马等动物皮革工艺品,骆驼是仅有的一对,被我一眼相中并全部收下了。
这两峰骆驼昂首远眺,双耳紧贴后脑,身背着大皮箱,呈站、蹲不同姿态,仔细观察,神韵略有差异。站姿驼,长34厘米,高33厘米,宽9厘米;蹲姿驼,长38厘米,高19厘米,宽10厘米,做工精细、神态逼真。骆驼为大型偶蹄科动物,有单峰和双峰两种,他躯体高大,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眼睫毛是双重的,当风起沙扬的时候,双重的眼睫毛像卫士似的,将沙挡住,不使它吹进眼里。骆驼因有驼峰存蓄营养,极能忍饥耐渴,适宜沙漠生存,早在3000年前就被人类作为役畜驯养。一峰峰骆驼,在大漠孤烟中慢慢移动着身影,如小舟迎风逐浪航行在海上。它们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亚和中亚的珠宝、织毯、香料、葡萄、苜蓿、石榴、蚕豆、胡桃等,在骆驼的背上经沙海戈壁,被引进大唐中土。西域各民族的乐器如琵琶、箜篌、五弦、横笛,舞蹈如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等亦传入内地,佛教、景教、伊斯兰教文化也更广泛地传入。它们与汉民族的文化互相融汇,使华夏文明在唐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气。西亚、北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经常入唐贸易和访问。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唐长安城长期经营珠宝店、胡食店、酒店等。同时,中国发明或生产的罗盘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丝绸、瓷器、茶叶、闹钟也在骆驼的背上被带到了西亚,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用于科技、文化、航海、军事和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对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世界产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广泛影响。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使唐王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望。骆驼虽没有引人注目的外表,却为人类早期的交流沟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在这普通的身躯中,却隐含了顽强的毅力,跳动着一颗热忱而坚定的心!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唐朝诗人张籍的《凉州词》生动描绘了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繁忙景象。一千多年前,商旅驼队,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出连接世界的大通道,成为融汇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虽然世易时移,但世界人民渴望交流、互通的愿望是不变的,埋头奋进、坚忍不拔的“骆驼精神”是永恒的。去年的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要行动起来,就要有“骆驼精神”,不畏困难,迈开脚步,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图片摄影:屠铭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