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新作《中国人缺少什么》下周面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周国平——~~~
新作《中国人缺少什么》下周面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周国平——~~~
新作《中国人缺少什么》下周面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周国平——~~~
新作《中国人缺少什么》下周面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周国平——~~~
新作《中国人缺少什么》下周面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周国平——~~~
新作《中国人缺少什么》下周面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周国平——~~~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作《中国人缺少什么》下周面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周国平——
探讨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价值
徐翌晟
■ 《中国人缺少什么》封面图TP
  20世纪80年代,哲学家周国平在以《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风靡学界,大学里的文科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这是周国平的成名作,也是他的读书笔记,此后周国平以哲学散文写作著名,而与学术界渐行渐远,2017年,距《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版整三十年,周国平却再度以他的哲学家身份写作,探讨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价值的《中国人缺少什么》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周正式面世。巧合的是,三十年前引发社会上大讨论“尼采热”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编辑邵敏,也正是三十年后《中国人缺少什么》的编辑,三十年前彼此相识于微时的境遇与当下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周国平已年逾七旬,整个20世纪90年代,他对情与爱的探索所形成的哲理散文恰恰击中了那一批受教育女性的心。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他这样解释自己三十年来的创作心路:“我这个人做事比较随性。三十年前翻译和研究尼采,后来因为个人生活的变故,难以静心做学术,同时生活的变故也要求我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问题,于是人们看到了一个被称为哲理散文家的周国平。不过,对于某些重大问题的系统探究并未中断,社会转型问题是其中之一。”早在1999年12月,周国平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做讲演,讲演的重点就是对严复和王国维的西方哲学接受做比较,由此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在那之后,他又花了很多时间研读这二人的相关著述,详细记笔记,也断断续续地在写《中国人缺少什么》。“所以,可以说,《中国人缺少什么》是酝酿了许多年的一个成果,不过不到三十年,是将近二十年吧。”

  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中,借尼采的口说出了很多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一本爱好者而非学者的著作,充满了激情和移情的气息,属于20世纪80年代思想史的一部分,它被北大人所著的《第三代人》一书称为“八十年代的启蒙书”。

  三十年之后的《中国人缺少什么》,邵敏认为,“学术上结出的果实未必是周国平认为的圆满,也许在他心目中,心灵的丰富、精神的充沛,比学术更重要,更根本,这也就是他写到王国维特别用情用力之处,找到了共鸣。”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文体汇
   第A07版:文体汇/聚焦
   第A08版:3·15专版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扫一扫添加新民体育、新民演艺微信公众账号
专访上海男篮主教练刘鹏
《法国汉学家在中国》文献展开幕
探讨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价值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崔如琢三次高居榜首
新民晚报文体汇A06探讨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价值 2017-03-11 2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