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晚清以来,周秦汉魏玺印与明清流派篆刻家作品的鉴藏活动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然而从学术研究的深度与系统性而言,对流派印的探究仅局限于一些印人传的简单考证、印人派系的划分归类和谱录辑藏等层面,印学理论著述也大多沿袭晚明印家的旧说,甚至对一些早期地域性印人的脉络、印风特征概念错综混沌,尚无一个有序、清晰、完整的明清流派篆刻发展谱系,这一状况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才被打破。海上印学家方去疾顶着“文革”压力,在1974年不仅组织撰写完成《中国篆刻艺术》一书(但被阻至1980年始出版),同时劬力钻研,钩沉索隐,比次梳理,又推出了《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一书,对明代中叶以来文人篆刻发展作了一次全景式的突破性总结,这两部书在现代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外方去疾在普及印学、培养新人及自身的艺术创作中,也成绩卓著,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为印学界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方去疾(1922—2001),原名正孚、之木,别署四角亭长、木斋。浙江温州人。方介堪从弟。十余岁来沪,入兄长方节盦创办的宣和印社,学习印章鉴赏、印谱编辑等专业。建国初因方节盦不幸去世,年轻的方去疾克嗣其业,接管印社业务,继续编辑胞兄未及完成的《晚清四大家印谱》,并独自出版了《二弩老人遗印》等数部原钤本,直至公私合营,先后转入朵云轩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为公家征集了不少珍贵的明代印谱。在出版社期间,方去疾发挥特长,精心编辑了《吴昌硕篆刻选辑》、《汪关印谱》、《赵之谦印谱》、《吴让之印谱》、《吴昌硕印谱》等名家谱录资料,并爬梳剔抉,参互考寻,发表了“明清篆刻流派简述”一文,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与印谱出版的空白,也使原先颇感隔膜的明清流派篆刻史得以廓清,对“文革”前后明清篆刻艺术的普及推广与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去疾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要职,然而令人无比遗憾的是,一场失败的手术,无情地击碎了他正处在黄金时期的篆刻艺术事业,使方去疾再也无法拿起心爱的毛笔与刻刀,只能无奈地躺在病榻上,备受内心的煎熬,度过了本应再创辉煌的十多年光阴,同道艺友也为之痛惜万分。
在建国后数十年海上印坛所有重要的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方去疾的身影。除了与单晓天、吴朴堂合刻《瞿秋白笔名印谱》等数部契合时政热点的印谱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方去疾与上海书法篆刻界同人在青年宫举办了数期学习班,热心传授篆刻技艺。同时他以“推陈出新”的观念,鼓励印人们濯古来新,如钱瘦铁、来楚生等长者,也无不受到他的影响。即使在传统艺术处于低谷的“文革”时期,方去疾仍组织工农兵业余刻印工作者,尝试以简化字选刻“革命样板戏”唱词,保存并磨砺了一大批青年篆刻人才,为海上印坛能在“文革”结束初期迅速复苏,提供了充实的后备力量。当今一些年已六七十,且有一定成就的海上篆刻家,在创作或学术上也大多受惠于方去疾,方氏无意中成为现代印坛的教父式人物。
方去疾篆刻创作也颇具特色,其中年后不逐流风,参照秦代诏版、权量铭文及汉魏凿印,大胆尝试,最终形成了既古典、又新奇,欹侧峻峭的全新面貌。方去疾最为精彩的是其晚年白文印,单刀纵横,奇险灵动,遥接秦诏汉凿气息,似曾相识,又完全是方氏的面貌。这些创新,是方去疾在立足于整个秦汉时代艺术风范,博大精深意义上的出新。偿非暮年艺事为病所废,其成就当是未可衡量的,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