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番探访,归纳出四大原因。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里包括这四大村落在内的古村落群具有更好的基础,得到了更好保护。
吴越江南 古来便是富庶之地
殷商末年,泰伯千里奔吴,举族南迁,建立勾吴国,将中原文化和太湖文化结合起来,奠定下吴文化的根基。经过世代繁衍,碰撞交融,人杰地灵的东、西山又成了吴越王族权贵养殖、游猎、采集的地方,吴王夫差曾携西施在此避暑、赏月,消夏湾、明月湾、画眉池,一个个令人神往的古迹还能在西山找到。到了秦朝,这儿已经有集市了,世代发展,延至宋朝,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集镇。
这儿湖水丰沛,这儿鱼米富饶,这儿山林毓秀,这儿宛如世外桃源,这儿符合了中国古代隐士的所有幻想。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中国古代文人对山与水的热爱都达到了疯魔的程度,他们将山水融于笔尖、画纸、绣面、玉石、核雕、木刻,都在表达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退隐一处山林,寄游山水之间,放情世俗之外。
太湖流域的东、西山正是这样的地方。
北宋末年,中原大乱,山河飘摇,宋高宗带着小朝廷举国南渡,大批中原贵族、官宦、仕商都一起随宋室南迁,途经被太湖环绕的东、西山,隐居于此,安家立户。宋哲宗的女婿、驸马郑钊扈从高宗南渡,最终定居东山。事实上,后来东、西山的名门望族大多数是南渡贵族的后裔。宋室南迁这一历史变化,给东、西山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到清宣统年间,东山人口已经达到了6万。
名人辈出
归乡建宅成为传统
宋室南迁带来的中原文化,大大丰富了东、西山地区的原始太湖文明,世家贵族的文化也在这里传承留世,绵延后代,出现了政治、军事、科技、教育、金融、文学、艺术、商业、医药等各个方面的一大批人才。明清时期,光东山籍的状元、进士就有44名,知县府第以上官员149名。
据东山文史研究者严家伟介绍,因为地狭民稠,东、西山一带居民很早就外出经商,足迹遍布苏浙沪、湖南湖北等。早在明朝中叶后,东山就形成了商人集团。
东山席氏正是以经商起家的名门大族,他们北走齐燕,南贩闽广,吴会荆襄,往来车毂,尽为席氏之货。东、西山的商人也一起被称为“钻天洞庭”。
清末民初,席氏家族大批子孙前往上海从事金融行业,家族日益兴旺。1933年,席启荪回家乡耗巨资建造席家花园,纪念先祖曾在此迎候康熙皇帝的圣驾。如今的席家花园,是东山古建筑里宝贵的一颗明珠。
严家伟说,东、西山古村落价值的提升也来源于此。
经商致富或官至显贵后,这些人回到家乡大兴土木,建造了大批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宅第,形成了许多像明月湾那样规划严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村庄和集镇,并形成了衣冠礼乐、博采人文的大邑之风,这种状况在清朝乾隆、嘉庆以及道光年间达到了鼎盛。
交通闭塞
古村落因偏得福
波光潋滟的太湖水,一条银链飞舞而出,绵绵十余里,飘散在太湖群岛之间,蜿蜒起伏,直抵太湖湖心。
这正是1994年通车的太湖大桥。大桥连接胥口与西山岛,由各具特色的三座桥组成,连通度假区中心区渔洋山、长沙岛、叶山岛和西山大庭山。但在二十多年前,还没有建成太湖大桥的时候,西山居民的出行只能靠轮渡或自己驾驶小船。虽说水运发达,但水上交通到底不如陆路便利,也因为这个原因,东、西山的经济一直不能迅速发展。
不过,对于岛上的古村而言,却是因偏得福。
据《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介绍,一方面,交通的不便使得岛外进来的人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古村被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交通闭塞,当地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许多年轻人离开西山去岛外打工,古宅虽然经久失修,却也有幸保存下了原始的建筑构造。
水源保护
减少发展潮流冲击
清晨薄雾淼淼中,烟水从天而降,包罗万象,奇峰峻岭若隐若现,恍如漂游水中。水天向晚之时,树影霞光,重林叠嶂,棹歌归浦,梦入桃源胜境。这一湖三万六千顷,包孕吴越,横跨苏浙。
烟波浩渺的太湖水,不仅是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苏州城最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而坐落在湖中的东、西山,它的一举一动都与太湖水息息相关。
据邹永明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太湖水源地,西山岛关闭了所有采石、开矿、石灰等方面的工厂,全镇所有工业企业转移到远离太湖的工业集中区,严禁新上工业污染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一时间,工业在西山岛上迅速消失。
在东、西山,不仅工业严格被禁止,围网养殖也大幅度被拆除,房地产的发展同样受到了限制。2010年,8000亩东太湖水域退田还湖,并逐步改造成为一片湿地保护区,改善太湖水质。
这一系列措施,极大程度上保护了太湖水源,同时也让这些保护区周边的古村落没有像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得以更好地保存。
吴梦奇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