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美好回忆
对于自己童年时候的欢乐记忆,华东理工大学大二学生万乔鹤和华东政法大学大二学生廖欣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棋类游戏。“训练逻辑思维不一定要靠做数学题,很多棋类游戏对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寓教于乐的效果可能反而会更好。”万乔鹤说,自己就爱和父母一起下跳棋。廖欣然小时候则喜欢玩五子棋,放松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
华政大三女生袁雨薇则最喜欢和小伙伴在闲暇时逛公园收集好看的树叶,并和小伙伴相互交换彼此的“收藏品”。“我们回家后就会查所收集的叶子是什么植物的,之后就会对这个植物做进一步的了解,从玩耍中学到了不少生物的知识。”她说。在对外经贸大学大三学生常有佳脑海中,最美好的回忆莫过于儿时的弄堂游戏,“我们有时会在放学后玩‘跳房子’,也有男生会玩滚铁环、抽陀螺等。”在她看来,弄堂游戏是上海“海派”体育文化的一个代表,值得去开发其健身功能和文化价值。
陪玩考验智慧
从事咨询行业的二年级男生麦麦爸爸则认为,陪孩子玩中学、学中玩,考验着家长的智慧。奥数中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比如火柴棒游戏,划线游戏;和孩子游山玩水、品尝美食都可以学习到地理历史人文。“就是‘植物大战僵尸’也不错啊,起码孩子能学到逻辑归纳,还能学到植物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男孩父亲陆明去年创办了“夏山国际童军会”,带着一群孩子展开户外训练,他认为,“学,往往是外部给予的目标,需要认真完成但并非唯一。而玩,则是孩子更加自主体验与成长的一种方式,在愉悦欢乐的氛围中徜徉在他们所喜爱的事物里,触碰、感受、思考、反应,这是实实在在内部驱动下的自我成长。”
改变需要时间
徐汇区科技教育专职干部姚建兰坦言,面对孩子排得满满的补习计划,校外教育工作者虽无奈但坚持着——精心设计活动,实施时不是担心活动的不够精彩,不受喜欢,而是担心他们会不会因为去补课而没时间来,会不会因为家长怕耽误学习而阻止他们来?她坦言,能放手让孩子从补课中腾出时间玩的,一种是心态比较从容的家长,他们或是亲身体验过游戏童年带来的成长益处,或是从见多识广中有所感悟,或是不着眼于短期的学业成绩,这些家庭成为科技活动助力;一部分是小学的校长,小学升初中没有升学考,相对校长的压力就较初高中小,也往往成为乐享游戏童年的倡导者和行动者。但是,他们发出的声音经常被如火如荼的学科补课、考级、拼证书的大潮所淹没。“不过,近几年参加校外科技活动的家长孩子持续递增,也让校外教育工作者有了坚持的勇气。”姚建兰相信,改变,需要时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