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的工业化发展,绍兴富了!但水脏了!“东方威尼斯”风光不再!
2013年10月,绍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决策。由此,一场“五水共治”的全民行动正式打响!
“五水共治”,就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现在,两年过去了,绍兴怎么样了?
日前,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水城办、绍兴日报社主办,绍兴晚报等单位承办的“全国晚报总编辑看水城”走转改采访活动在绍兴举行,150多位主流媒体人带去了发现的眼光。
水是发展“底线”与“红线”
在绍兴的一条河边,我们看到了河长公示牌,上面不仅有河长的手机号,还有可供扫描的二维码。“河长制”是绍兴“五水共治”的创举。2013年,绍兴市四套领导班子35位市领导都担任河长带头包河治水。现在,绍兴的几乎每条河流都有河长。河长责任不力,处罚严厉。就在前不久,诸暨市长徐良平因承包的河道上发现了垃圾,立即被扣除了“河长保证金”,两位镇村干部被免职。
治水,也是治产业。绍兴产业整治的力度也是空前的。柯桥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同时,柯桥又是全球最大的轻纺集散中心,遍布全区的数以百计的印染等重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为了治水,柯桥区不惜壮士断腕。全区摸排出28大行业的2422家小微排污企业,关停总数1191家,关停率49.2%,验收通过总数1231家,整治完成率100%。在今年1—5月的“回头看”中,对7家已关停却擅自复工的小微排污企业的7个负责人行政拘留5天。至此,全区化工、造纸、制革行业全部通过市级验收。柯桥区的“五水共治”工作收效明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倒逼了产业升级。现在柯桥的印染产业已经在全行业推进“机器换人”,部分印染企业的生产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次实地采访中,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会说出同样一句话:水是发展的“底线”和“红线”。
现代江南水城正在展现
从三代时的大禹治水,到东汉马臻筑鉴湖,治水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使命,也考量着绍兴人的创造力。
狐尾藻是一种草生植物,但在处理养殖污水方面却有着神奇的作用。在上虞区富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每天400多吨养殖污水,经过稻草分解和狐尾藻吸收,变成了可以养鱼的清水。
在绍兴高新区,“新型高效物化凝聚剂”能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把一条河道的劣五类水变为二类水。现在这项创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绍兴记得河道治理上,并被不少周边城市引进。
水,是绍兴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绍兴市的一位领导说:“五水共治行动,就是上要对得起大禹,下要对得起百姓。”从2013年开始,绍兴的“五水共治”行动已经成为了全城的共识。仅2014年,社会捐款就达到了3.5亿元,志愿者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今年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五水共治义务劳动日”更是掀起了全民治水的高潮。
镜湖,被誉为绍兴的绿肺,70平方公里的区域,水域面积占了22%。绍兴市正在这里建设现代江南水城的核心区。在湖边,我们看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野鸭成群,白鹭纷飞。许多游客在岸边漫步观景。在镜湖的环境整治行动中,保护水乡原生态成为了头等大事。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宋国兴指着湖面高兴地说:“这座小桥据说是宋代的,那几块石头也是有历史的,我们做的只是景观提升。目前,有两条从镜湖通往高铁绍兴北站的水上线路已经打通,梅山江边200只泊位的游艇码头即将动建,以后你们可以选择打‘船的’回家了。” 本报记者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