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这条微信朋友圈消息的,是重庆南岸区珊瑚康恒小学6年级的唐老师。她说,前两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同学们写写“最熟悉的人”,结果小希同学先是自拟题目《我的爸爸》,后来又在空白处重新写下一个题目《爸爸看手机》。读过的老师都说写得好,让人心里头酸酸的,于是唐老师便配了图文发到朋友圈里,没想到引来了更多老师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这篇作文第一段写“爸爸”的外貌特征,后面两段描写爸爸对手机的痴迷:“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起看书、玩、画画,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我爸爸在厕所解便的时候,也在看手机,爸爸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来,还在里面看手机……”唐老师在微信中感慨:“孩子写的是你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别让手机成为你和孩子间的第三者。”
“如果家长无节制地玩手机,如果孩子得不到情感的回应,不仅会产生不被父母重视的失落,还会让亲情变得淡薄。”原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说,孩子是十分渴望得到关注和陪伴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比较:在爸爸眼里,究竟是“我”重要还是手机重要?当然,在现代社会里成年人少不了手机,把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手机上,也情有可原,但回到家里,跟未成年的孩子相处时,最好还是有所节制,把更多的时间匀给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对“爸爸看手机”的吐槽才会大大减少。
针对孩子们的不爽,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娄华英给出了缓解家长手机控的秘笈:
● 组织家长开展一次网上讨论,大家一起来议一议写《爸爸看手机》这篇作文的孩子,究竟受到了怎样的伤害。
● 在家长学校组织专题学习,请专家解析造成家长手机控的原因与副作用,组织家长开展讨论,主题为“微信与孩子”。
● 开展一次亲子活动,由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一幅作品《我眼中的手机与微信》。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