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花园别墅住宅,大多为国民党政府军政要员、名流学者、民族工商业者乃至爱国志士在此居住。这些“梧桐树后的老房子”不仅仅是上海的,也是见证中国历史的“活化石”。在武康路口、湖南路“湖南别墅”围墙北侧的一栋小洋房内,曾居住过一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学界享有盛名的大家郑振铎先生。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抗战期间,他在上海坚持抗日救亡活动。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第一任局长等职。他在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史学、民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郑振铎旧居的发现,是个偶然的机会。2000年10月,中国文物学会、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来沪考察,在谈到建立现代文学家文库时,认为郑振铎于二十世纪40年代在上海工作多年,对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并对其在沪的旧居表示关切。徐汇区文管办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展开旧居寻访工作。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福康教授(著有《郑振铎论》等书)提供相关资料,《郑振铎文集》第三卷《蛰居散记》中记录郑振铎于1942~1945年居住在上海的自述:“一年后在友人的帮助下,搬至居尔典路(今湖南路)的一条偏僻的小巷(今高邮路5弄)内,住在小洋楼的二楼,有两间房,分作卧室和书房。一大片窗是朝南的,一大片窗是朝东的,推开窗口,满眼的绿色。我的书桌,放在南窗下面。有一天早上,房东同我说,到前面房子里去看看,望着这特高的围墙,我问道,这究竟是谁的住宅?房东道,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这是周佛海的新居”。根据书中的环境描述,找到小洋房的主人高文殊,高女士介绍:郑振铎与高家系亲戚关系,父亲高振常的堂妹高君箴嫁给郑振铎为妻,他们关系密切。40年代,郑振铎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在此避难。
郑振铎之子郑尔康先生获知其父在上海的旧居被查到后,异常兴奋,12月22日,郑先生携夫人从北京来到上海,在陈福康教授、区文管办人员的陪同下,察看其父旧居。郑先生望着当年父亲居住的地方,回忆起小时候的印象,旧居前面一幢别墅有特别高的墙,墙上装着铁丝网,当年从对面厨房喷出大量煤烟,弄得郑振铎不敢开窗的那个窗口,如今墙上窗口已用砖头砌上,但旧窗痕迹依旧等特征。连称此地面貌依旧,确认是其父亲当年居住的地方。
郑振铎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20年代,他与茅盾、叶圣陶等文化名人在上海开创我国现代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五卅”惨案发生后,他邀约叶圣陶、胡愈之等成立“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的凶恶面目。1935年,郑振铎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开始对《世界文库》的筹划和主编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成立“文艺界救亡协会”,他曾担任大会主席,积极投身爱国斗争。在“孤岛”上海秘密发起文献保存同志会,甚至潜伏在大汉奸周佛海私邸附近,积极抢救和收购图书文献资料,为保卫祖国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振铎旧居位于高邮路5弄25号,建于1935年。二层混合建筑,坐西朝东,白色糙面水泥墙,双坡顶。1942至1945年在此居住。2002年1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举行纪念郑振铎诞辰104周年暨郑振铎旧居揭牌仪式。2007年,徐汇区文化局将其公布为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明请读一篇《吴国桢及其住宅》。